1985年,作家陈布文发现相伴50年的丈夫,移情别恋自己的干女儿后,竟以绝食的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2 21:43:09

1985年,作家陈布文发现相伴50年的丈夫,移情别恋自己的干女儿后,竟以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知道,就在她去世一年后,丈夫就和干女儿迅速再婚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布文出生于1920年江苏常州一个乡绅之家,父亲虽是清末秀才,却并非一味拘泥于旧礼教,他让女儿进学堂,读新书,学文章,13岁时,陈布文在《女子月刊》上发表《假如我有了爱人》,一举获得征文大奖,文章言辞犀利,直指社会陋俗,在那个女性尚未被允许自由表达情感的年代,这篇文章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当时文坛,她的才情、胆识和笔锋,从此被人铭记。   但家庭并未因此放弃对她命运的掌控,16岁那年,她被安排与一位留洋归来的富家子弟订婚,婚礼尚未举行,陈布文却在一个清晨只身离家,踏上前往南京的火车,她选择用脚步改写命运,而不是屈服于传统的枷锁,在南京,她凭借出色的文字功底进入《扶轮日报》,以一支笔戳破社会的虚伪和压抑,赢得“小鲁迅”的称号。   命运在此时安排了一个意外的邂逅,一个来自北方、画风尖锐的青年画家张仃,也在报社发表作品,他的讽刺漫画与陈布文的杂文常常并排刊登,文字与线条在报纸上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两个年轻的灵魂在一场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讨论中相识,他们的相遇,像火石撞击铁块,瞬间燃起炽热火花,1937年夏,战火蔓延至南京,这对青年文艺工作者选择在玄武湖畔的租屋中结为夫妻,没有婚宴,只有一床印着鸳鸯图案的土布被单,记录着他们在动荡年代里许下的誓言。   抗战爆发后,他们带着初生的女儿辗转北上,最终抵达延安,在黄土高原的风沙中,陈布文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她成为记者,笔耕不辍,报道直击现实,文字锋利而富有同情心,很快便进入延安文艺界的核心圈,张仃则因抽象画风不被理解,作品被批评为脱离群众,他愈加沉默,情绪低落,甚至一度试图自我了断,陈布文放弃了自己难得的职位,每日奔走于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丈夫争取教学岗位,她用文章换来他的一纸聘书,用自己的声誉为他搭建舞台,却从未张扬。   生活的细节里,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倾注,她在干粮本上记下采访提纲,又在孩子的尿布边缝上一小块布,用来夹带临时写下的句子,她说自己的文学是“厨房文学”,不是自嘲,而是自豪,因为哪怕在柴米油盐之间,她也未曾放下过热爱,她以一己之力维系家庭,扶持爱人,抚养儿女,还收养了战火中失去双亲的灰娃。   灰娃的出现,起初只是延安路上的一个偶然,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躲在路沟里,眼神木然,陈布文将她带回家,取名“灰娃”,寓意灰烬中重生,夫妻二人视她如己出,教她识字读书,鼓励她写诗,张仃尤其欣赏她的文学天赋,常带她一起画画、点评诗稿,灰娃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长大,逐渐成为文艺圈中小有名气的诗人。   建国后,张仃参与国徽设计,事业如日中天,陈布文则选择退出公众视野,专心照顾家庭,她曾有机会成为总理的秘书,那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职位,然而,当她站在中南海红墙外,听见家中孩子的哭声在脑海中回响,她转身离去,她的才华,她的热血,最终都化为灶台前的一道道菜、孩子书包里的一本本练习册。   她并未后悔,她曾说,一个家庭里,总要有人牺牲,否则两人皆会折翼,她愿做那双被折断的翅膀,托举另一人飞翔,可惜,这样的牺牲并未换来对等的珍惜。   1974年,家中迁至香山小屋休养,那年秋天,陈布文在丈夫大衣口袋中发现一叠信笺,信纸斑驳,却整齐保存,落款人是灰娃,信中称张仃为“灵魂的火种”,陈布文并未撕毁这些信,只是将它们按时间排列,读了整整一夜,最早的一封写于1965年,正是灰娃从文学讲习班归来那年,信中言辞热烈,毫无避讳。   她没有质问,也没有哭闹,只是将写给张仃的三百多封信归入抽屉,再未提起,她开始绝食,女儿从外地赶回,哭着劝她喝几口粥,她摇头,目光落在庭院角落,那是灰娃小时候种的野花,如今早已蔓生一地,第五日清晨,她被发现时,手中握着一张纸条,纸上写着“文学比人……”字迹中断,未竟之句仿佛她一生未竟的情感。   她去世的那年冬天,张仃在追悼会上沉默不语,次年,他与灰娃结婚,从此不再避讳,他佩戴的围巾,是陈布文亲手织的,婚礼现场的吊灯下,有人说,看见她的眼神仍在注视。   多年后,张仃将她的稿件交给出版社,编辑发现每页纸背后都写着一行小字:“今天老张又没吃降压药,”出版时,这些字被删去,只留下正文,灰娃在序言中写道:“真正的爱情永远站在艺术这边,”然而,陈布文用一生写下的,不只是爱情,更是一部亲历时代与命运的女性史。   信息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新中国美术史》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