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

文山聊武器 2025-05-22 19:22:16

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一落座,便觉阵阵沁凉从身下传来,他低头细看,顿时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老赵好奇心上来了,伸手摸了摸,果然表面烫得要命,里面却冷得扎手。他琢磨着,这怕不是普通石头,兴许是个值钱玩意儿。于是柴也不砍了,他扔下柴刀,开始用手刨土。那石头露在外面的部分不大,就一簸箕大小,可越挖越觉得不简单,土下面露出更大的石面,灰不溜秋的,但透着点特别的质感。他使劲挖,汗水混着泥土糊了一脸,挖到傍晚,弄出个两三米宽的坑,可石头还是没见底,像扎根在地下似的。 老赵喘着粗气回家,跟老婆说这事,觉得可能撞上宝了。他带回一小块碎石,老婆摸了摸也觉得这凉意怪得很。她提醒说,要真是好东西,得小心,别是文物,私藏可不行。老赵想想也对,就叫来几个亲戚朋友商量。第二天,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听完都炸开了锅,有人说这要是玉石,能换几亩地,有人劝先别动,问问村里咋办。消息传得飞快,没两天全村都知道了老赵挖出个怪石,村头聚了一堆人议论,有的说卖钱,有的说留着,还有人担心这石头来历不小,乱动怕惹麻烦。 老赵听着这些,心里也没底。最后村里老刘叔拍板,说这事不能乱来,得报给县里,要是国家的东西,得按规矩办。老赵有点不甘,但也不敢冒险。没几天,县里来了人,还带了专家上山。专家围着石头忙活半天,用锤子敲,用仪器测,最后得出结论:这不是普通石头,是紫翠玉,质地细腻,色泽纯正,做砚台的好料子,少说上百吨,值不少钱。 村民们听了个大概,都挺震惊,老赵却有点懵。他本来想着能换点钱改善日子,可专家说这得归国家,他发财的念头彻底泡汤了。之后,县里派了施工队来开采。石头埋在半山腰,周围全是乱石树丛,地形不好弄。工人们先清出一条路,再小心翼翼挖土,生怕碰坏石头。折腾了几周,石头全貌才露出来,黑乎乎一大块,像个巨人。怎么运下山又是个难题,普通车拉不动,最后用钢索和滑轮慢慢拖下去,整个过程费尽心思。 石头运下山后,县里没闲着,把它送到加工厂,说是要做成文化物件。老赵不太懂这些,后来听说县里建了个博物馆,里面放了个大家伙——用那块紫翠玉做的巨型砚台。加工花了好几年,匠人把石头磨得光溜溜的,还刻了花纹,挺气派。老赵有次路过博物馆,进去看了看,那砚台摆在玻璃罩子里,旁边还有人讲它的来历。他盯着看了半天,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现在,老赵还是那个老赵,日子没啥大变化。那块石头没让他富起来,但成了村里人常提起的事儿。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笑说,不后悔,发不了财,但留下来给后人看也挺好。博物馆里那砚台成了县里的名片,游客常来听它的故事。老赵路过时总会看一眼,想起那天坐下去的凉意,觉得跟这石头也算有缘。 这事不光影响了老赵,也给村里带来了点不一样的光景。村里人开始觉得,山里说不定还有啥好东西,日子好像多了点盼头。那砚台放博物馆后,县里名气大了些,游客多了,村里也沾了点光,有人靠卖点土特产赚了钱。虽说老赵没直接得啥好处,但这事多少让村子热闹了些,也让大家伙儿明白,生活里随便一个意外,说不定就藏着机会。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