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在西方人面前,高度证明了科举秀才的含金量。 洪秀全1814年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普通客家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对教育死磕到底。村里人凑钱供他读书,五岁进村塾,十岁背熟四书五经,县试拿下秀才,乡亲们都觉得这小子前途无量。科举那会儿不是闹着玩的,得真刀真枪地拼记忆、拼理解,洪秀全能脱颖而出,靠的是扎实的学问和过人的脑子。可惜,乡试屡考屡败,1837年第三次落榜后,他病倒了,还做了个怪梦——天上老者给他宝剑,让他下凡除妖。这梦后来成了他宗教理论的起点,但当时他没多想,继续教书混日子。 科举教育不光是死记硬背,还得会分析、辩论。洪秀全虽然没考上举人,却把这些本事练得炉火纯青。1843年第四次落榜后,他接触到基督教小册子《劝世良言》,结合自己当年的梦,愣是搞出个拜上帝教。这套理论不是瞎编的,他拿科举学的逻辑和中国传统的嫡庶观念,硬生生把基督教给“改编”了。 1847年,洪秀全跑去广州找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基督教。罗孝全讲耶稣是上帝独子,洪秀全却不买账,说自己才是上帝嫡子,耶稣地位不如他。他拿中国家族观念开刀:嫡子是正妻生的,地位高,耶稣出生寒酸,算哪门子嫡子?这逻辑让罗孝全没法接招。圣经里没提“嫡庶”,西方人又重血统,洪秀全这套说法直接戳中软肋。他还说自己带来“东约”,是圣经的中华版,罗孝全只能干瞪眼。 这场交锋不是靠狂热赢的,而是洪秀全用科举打下的学问,把中西文化拧一块儿,硬是把传教士辩得没脾气。科举秀才的含金量,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光会背书,还能把知识活学活用,搞出新花样。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正式搞起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成了他的旗号,吸引了一帮穷苦农民和失意分子。1853年,他拿下南京,改名天京,自封天王,还推出《天朝田亩制度》,想均分土地、禁鸦片、废缠足,弄个乌托邦出来。一开始势头猛得不行,两年席卷南方好几省,差点把清廷掀翻。 他的成功离不开科举教育的底子。起义的宣言、政策,都带着书生味儿,逻辑清晰、有条理,连西方人都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有点东西。可惜,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就来了。 太平天国的高光没维持多久,内部就乱了套。东王杨秀清靠“天父附体”抢权,1856年还想让洪秀全挨鞭子,彻底惹毛了他。洪秀全派北王韦昌辉干掉杨秀清,结果韦昌辉杀红了眼,连杨的部下都屠了好几千。洪秀全又反手杀了韦昌辉,这一下把自己的核心团队搞垮了。 内斗之后,他懒得管事,把权力扔给没用的兄长,自己躲起来搞宗教仪式。1864年,清军加上洋枪队围困天京,城里饿死一片,洪秀全也病死了,具体咋死的没人说得清。两个月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完蛋。 洪秀全这人挺矛盾。论智慧,他拿科举的本事跟西方传教士掰手腕,硬是让人家哑口无言;论胆识,他从落第秀才搞到天王,差点改写历史。可他也有大问题:宗教狂热过头,治国能力稀烂。太平天国开头轰轰烈烈,后头却被内斗和瞎指挥拖垮。他证明了科举秀才的学问不白给,但也让人看清,光有书本知识不等于能管好天下。 他的起义虽然失败,却让清廷吓出一身冷汗,还间接推动了后来的变革。历史评价他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有理想,有人说他瞎折腾。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6评论】【31点赞】
用户12xxx27
我说他就是一坨💩。披着鬼神外衣,花天酒地!中华万兴,此类败类早死早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