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它煮水喝,连根拔出肠息肉的根!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许多人在体检做肠镜时才意外发现。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不明显的表现,但如果忽视不管,随着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不仅会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还存在癌变风险,严重威胁健康。 中医如何看待肠息肉? 在中医理论中,肠息肉属于 “肠覃”“积聚” 范畴,其形成于人体 “湿、痰、瘀、虚” 等病理因素紧密相连。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气血瘀滞,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肠道内异常肿物形成。而乌梅,这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不仅是制作酸梅汤的原料,更是调理肠息肉的一味良药,它酸涩收敛,能涩肠止泻,还可软化息肉,在改善肠道内环境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肠息肉患者的基础中药方剂: 乌梅、僵蚕、薏苡仁、茯苓、丹参 方解 乌梅:酸涩入肠,擅长抑制息肉生长,同时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起到 “酸收散结” 的功效。 僵蚕:作为虫类药,具有搜风通络、化痰散结的作用,可深入肠络,软化息肉质地,与乌梅搭配,增强消散息肉的效果。 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能有效清除肠道内的湿浊,改善因湿邪导致的大便黏腻、腹胀等症状。 茯苓:健脾宁心,既能培补后天之本,又能利水渗湿,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杜绝息肉生长的 “土壤”。 丹参:活血化瘀,可改善肠道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肠道组织修复,预防息肉部位气血瘀滞加重。 辨证加减 1. 脾虚湿盛型 常见症状:息肉反复生长,腹胀便溏,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濡缓。 加味:加党参、白术、山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养胃,三者协同茯苓、薏苡仁,增强健脾祛湿之力,改善脾虚症状。 2. 湿热蕴结型 常见症状:息肉伴有腹痛灼热感,大便黏滞臭秽,或便中带血,肛门灼热,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味:加黄柏、黄连、败酱草。黄柏、黄连清热燥湿,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可有效清除肠道湿热,缓解炎症症状。 3. 气滞血瘀型 常见症状: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息肉质地较硬,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加味:加三棱、莪术、木香。三棱、莪术破血逐瘀、消积散结,木香行气止痛,改善肠道气滞血瘀状况,促进息肉消散。 4. 肝郁脾虚型 常见症状:息肉患者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肠鸣,嗳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加味:加柴胡、白芍、陈皮。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止痛,陈皮理气健脾,调节肝脾功能,缓解因肝郁脾虚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 (温馨提示:文章中分享仅供参考,需在专业中医师下辨证使用)
用它煮水喝,连根拔出肠息肉的根!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许多人在体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5-21 16:21:20
0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