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工业品出海这事儿来说,咱们玩的是 "温水煮青蛙" 的细腻活儿,不像某些国家抄起镰刀就砍,动静大不说,还容易割着自己。 前几年欧洲街头跑的都是日系车,咱们比亚迪、蔚来的新能源汽车开过去的时候,老外瞅着这 "中国造" 电动车,眼神跟看新鲜玩意儿似的。 咱们是咋办的?先把价格压到跟燃油车打平,续航还直接怼到 500 公里起步,什么快充、智能座舱全给配上,先让欧洲老百姓觉得 "哎这中国车挺香,比隔壁老王的宝马划算"。 等 2024 年咱电动车出口量飙到 679 万辆,把德国老牌车企挤得直跺脚的时候,剧情就开始反转了。咱们开始在欧洲主推高端品牌,充电网络配套跟上,智能驾驶系统升级成付费订阅模式。 老外发现:以前图便宜买的车,现在想享受新功能还得接着掏钱,要不然可就没有别人的好用了,咱们这套 "硬件低价获客,软件长期变现" 的招儿学得那是一点不比欧美差。 光伏产业更是典型,欧美光伏企业已经仗着技术专利赚得盆满钵满,咱们上来就玩 "全产业链通杀",从多晶硅到组件封装,硬生生把生产成本压到全球最低。 2020 年欧洲装的光伏板 80% 都是中国造,价格比本地货低 40%,把德国 Q CELLS 这些老牌企业直接干退市了。 等咱们占据市场绝对主导权后,中国企业直接在2024 年推出搭载钙钛矿技术的新一代组件,效率提升 30%,价格直接比传统产品高 50%,欧洲电站运营商就算肉疼也得买,因为不换就抢不到政府补贴指标。 你看,这哪是割韭菜,分明是先把市场蛋糕做大,再把最甜那层奶油刮走。 再说高铁这事儿。当年东南亚修铁路,日本带着新干线模型去谈,开口就是 "必须用日元贷款,配件全从日本进口"。 咱们中铁过去直接甩王炸,"铁路造价砍 30%,运营维护全包,还能帮你们建配套工业园",让老挝的磨万铁路、印尼的雅万高铁全用上了中国标准。 等铁路修好跑顺了,老外想加购列车,得按中国标准设计;想建信号系统升级,还是只能用咱们的 CTCS-3 级技术。 一来二去,整个东南亚的铁路网成了 "中国体系" 的天下,后续的设备更新、技术服务全成了长期饭票。这招儿比直接涨价狠多了,相当于在人家交通命脉上装了个 "中国收费站"。 所以说啊,中国工业品出海讲究的是 "先请客吃饭,再按规矩办事"。先用高性价比把市场盘子抢下来,等老外离不开咱们的产品了,再通过技术迭代、服务增值、标准绑定慢慢提升利润空间。 就像 2024 年咱们出口的锂电池,前三年靠低价把韩国 LG 挤成老三,现在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一推出,单价直接比传统锂电高 20%,欧洲车企还不是乖乖下订单? 这哪儿是割韭菜,分明是给全球市场 "润物细无声" 地换了套中国坐标系 ,等老外反应过来的时候,咱们已经从 "性价比选手" 变成 "规则制定者" 了,这才是高手过招的境界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就拿工业品出海这事儿来说,咱们玩的是"温水煮青蛙"的细腻活儿,不像某些国家抄
啊鲍的日记
2025-05-20 15:21:3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