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便装私访,他坐上黄包车,问车夫:“冯督军这人怎样啊?”车夫一听,破口大骂:“他可真不是东西。”没想到,冯玉祥不仅没生气,还赏了车夫3块大洋
在大正时代,冯玉祥在一次重要的政务会议上突然宣布了一项新政策,要求所有公职人员不得乘坐黄包车,而是应该选择步行或其他与百姓更为接近的交通方式。
冯玉祥认为这样可以增进公职人员与普通百姓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服务精神。
这一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黄包车一直是官员们出行的首选,他们享受着方便快捷的服务。
然而,冯玉祥对这种奢侈生活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改变官民关系的态度。
冯玉祥底下的公职人员纷纷感到压力,因为他们深知冯玉祥的脾气。
为了避免可能的严惩,他们纷纷放弃了黄包车,选择步行出入。这一改变也逐渐引起了身边官员的注意,达官显贵们开始效仿这一新风,主动选择更接地气的出行方式。
很快,步行成为了新的时尚。高官显赫的官员们纷纷在大街小巷中穿行,与普通市民打成一片。
这种新的亲民风格逐渐深受民众欢迎,人们开始感受到了与政府更为亲近的氛围。
然而,对于黄包车师傅来说,这一切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繁忙的生意变得冷清,车上空无一人,他们的收入锐减。
有些黄包车师傅开始陷入困境,甚至不得不转行寻找其他生计。曾经繁荣的黄包车行业变得一片荒芜。
有一天。冯玉祥决定进行一次隐秘的私访,以深入了解百姓的真实心声。
冯玉祥身穿普通的便装,戴着一顶宽檐的草帽,一派平凡的模样。
他决定选择一辆黄包车,这是当地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平民百姓生活状况的窗口。
他招手停下一辆黄包车,上了车后,对车夫说:“随便绕绕,我就是随便逛逛。”
冯玉祥坐在车厢里,微笑着询问车夫:“冯督军这人怎样啊?”车夫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露出一抹不满的神色,他嘴角微微扬起,破口大骂:“他可真不是东西。”
冯玉祥轻轻一笑,示意车夫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车夫见状,更加激动地说:“他不让大家坐车,这不是砸我们的饭碗吗?他得了好名声,我们怎么吃饭呢!”
冯玉祥听着车夫的怨言,没有生气,而是静静地听着。
车夫的怒火似乎找到了发泄口,他继续发泄着对冯玉祥的不满:“我们这些黄包车师傅本来就不容易,他竟然还要这样对待我们,太过分了!”
然而,冯玉祥并没有因为车夫的激烈言辞而生气。相反,他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三块大洋递给了车夫。
“我就是,冯玉祥。这点小钱,希望能够补偿你因政策调整而遭受的困难。政府会考虑采纳一些建议,确保你们的利益受到保障。”冯玉祥的语气温和而坚定。
车夫犹豫了一下,接过了那三块大洋,目光中的愤怒逐渐褪去。
冯玉祥继续说:“我理解你们的困境,也知道这对你们影响很大。我会尽力推动政府出台一些帮助你们的政策,让你们在这个变革中有更好的发展。”
车夫感受到一丝温暖,他点了点头,表达了谢意。
回到府中,冯玉祥进入书房,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深夜里,他坐在书桌前,思索着政策的调整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冯玉祥意识到,禁止公职人员乘坐黄包车的政策虽然是出于好意,但却给一些市民和从业者带来了不便。他决定反思这项政策,更好地平衡政府和百姓的关系。
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冯玉祥决定撤销对公职人员乘坐黄包车的限制。
他认为,政府应当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实际,理解底层百姓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实施政策,使得社会的稳定受到威胁。
当冯玉祥发布了这一撤销政策的决定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对这一变化感到欣喜,认为政府终于能够听到人民的心声,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
与此同时,黄包车师傅们也感到一丝喘过气的机会。政策的调整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计的希望,他们纷纷表示感激。
冯玉祥的决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问题,还让他们对政府充满了信心。
冯玉祥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推动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促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通过这次政策的调整,冯玉祥不仅改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也为自己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