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生命垂危的毛主席收到华国锋的一封电报,拿着放大镜逐句看完后,忍不住嚎啕大哭,用尽全身力气只说了四个字:“快去唐山……”
1976年7月28日的那个夜晚,河北省唐山市仿佛陷入了地狱一般的景象。
地球的怒吼震动着每一个角落,建筑物纷纷倒塌,人们在惊恐中尖叫,生命在这场灾难中被夺走,唐山城成为了一片废墟,一座人间炼狱。
而在北京的中南海,毛泽东主席的病榻上,一片安静之中却弥漫着沉重的气息。医护人员们焦急地注视着主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们知道,主席的健康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
突然间,一位身穿军装的人匆匆走进了毛主席的卧室,手里拿着一封电报。这位军官是华国锋,他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也是中国政治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主席,这是来自唐山的电报,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华国锋恭敬地递上电报。
毛主席接过电报,用放大镜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数字都如同针刺一般刺痛他的心。地震的破坏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灾情让他无法置信。
毛主席慢慢地放下了电报,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他用手捂住了脸,无法抑制地哭泣起来。这是一个老人心碎的泪水,为着他所深爱的人民,为着那些无辜的生命。
华毛主席擦干了眼泪,抬起头来,目光中透露着坚定。他知道,现在是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必须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受灾的人民。
“快去唐山。” 毛主席用尽全身的力气说出了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带着无比的深情和责任。
华国锋躬身领命,他知道,此刻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他迅速转身,快速地赶到唐山,面对着一片废墟和哀嚎声。
昔日繁华的城市,如今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他忍不住红了眼睛,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如此惨状。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悲伤,开始组织救援工作。他指挥着抢险队伍,有条不紊地搜寻废墟下的幸存者
每一次从废墟下救出一个生命,都是对这场灾难的一丝胜利。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从瓦砾中找到冰冷的尸体。
在他忙碌的同时,他也抽出时间写下了一份报告,详细汇报了地震的情况和救援工作的进展。他知道,毛主席迫切地需要了解灾情,需要知道国家和人民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受灾群众。
当华国锋写给毛主席的报告到达北京中南海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但是他仍然坚持要看。
护士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扶起,毛主席颤巍巍地拿着放大镜,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报告。
报告上的数字震惊了毛主席:“7.8级地震,24.2万人死亡,4200多名儿童沦为孤儿……” 这些数字让他心如刀绞,泪水早已涌上眼眶。
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每一个数字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打击。
毛主席的眼睛红了,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痛。他深深地明白,这场地震给中国带来了何等巨大的灾难,唐山遭受的破坏之重,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
但是,即使在病榻上,毛主席的责任感和担当仍然没有减退。报告看完后,毛主席的泪水夺眶而出,毛主席的声音颤抖着对护士说:“扶我到窗边”
于是,护士小心翼翼地帮他换上厚厚的棉袄,搀扶着他来到了窗前。北京的夜空幽深而寒冷,但他的心却早已沉浸在那片被地震摧毁的土地上。
“唐山……”毛主席轻声念着,目光深邃。
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沉浸在了深深的忧伤之中。他心痛于祖国的遭遇,心痛于无辜百姓的遭遇,心痛于这场灾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破坏。
但同时,毛主席的心中也燃起了一股火焰,一股拯救灾区、重建家园的决心。尽管身体已然衰弱,但他的信念却坚不可摧。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去重建唐山!”毛主席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出了这句话,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坚定和决心。
医护人员们感受到了主席的心志,他们知道,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让主席的心志动摇。
于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中。无论是医护人员、工程师、还是普通群众,他们都奋力拼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希望
领袖心系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