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女知青周芸,返城前夜把自己给了陕北农村小伙:“明天我就要走了,我们就做一夜的夫妻吧!”谁知回城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一生就此改变。
孙玉德是个实诚的年轻人,性格沉稳,话不多,但在遇到周芸之后,他心里悄悄燃起了情愫。
虽然他是村里公认的好劳力,但他内心深处自卑而羞涩,觉得自己出身农民,与这个城里姑娘相差甚远。
他的母亲一早便察觉出儿子的心思,瞎眼的她用干枯的手拉住孙玉德的手,“儿啊,咱家就是农民,怎能配得上人家城里人。
她过得是你想象不到的生活,你的心思就不要再存了。”孙玉德只是沉默。
然而,周芸从未在意孙玉德的出身,她反而被他纯朴善良的性格打动。虽然两人没捅破那层窗户纸,但村里人早已明了他俩之间的默契。
有时下工回家,周芸会停在村头等着孙玉德一起走,两人并肩而行,夕阳映在他们的身影上,成了村里一道温馨的风景。
1977年,政策变动,知青有机会返城了。周芸兴奋却有些茫然,这几年在陕北的经历已经深深烙印在她心里,尤其是孙玉德,俨然成了她最温暖的记忆。
离别前夜,周芸主动找到孙玉德,递给他一封信。信里,她写下了对他的感激和爱慕,甚至暗示了希望能与他一生相伴。
然而,孙玉德只是憨憨地笑,不敢多想,生怕自己会不自觉地沉溺于这个美好的梦境中。
夜晚深了,周芸轻轻地靠在他肩头,带着无限不舍,低声说道:“明天我就要走了,我们就做一夜的夫妻吧。”这是她的真心话,她想把自己留在这片大地,也留在孙玉德心里。
清晨,周芸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陕北,回到了北京。只是没过多久,她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手足无措,原本迎接她的是工作和新生活的开始,而现在却是无法诉说的沉重现实。
她把这一切告诉家人,家里人得知她和一个农民有了孩子,怒不可遏,指责她不知羞耻、荒唐,连父亲都冲上去扇了她几耳光,母亲更是含泪将她赶出了家门。
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也被取消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瞬间崩塌。无助之下,她决心返回陕北,找孙玉德。
经过一番艰难的长途跋涉,周芸终于再次踏上了陕北的土地。她满怀期待,希望能与他携手走下去。
当她走进村里,却发现村民们投来复杂的目光。有位熟识的大婶不忍心瞒她,低声告诉她:“你回来晚了,玉德已经娶了婆娘。”
这一消息仿佛晴天霹雳,打得她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挪到孙玉德家的。
透过窗户,她看见孙玉德正在院子里劈柴,而他身后是一个朴素的年轻女人。
她双手温柔地抚摸着膨起的肚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周芸只觉得胸口一阵剧痛,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
孙玉德听见动静,转过头看到她,一时愣住了,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但更多的是无奈。
他缓缓走到她面前,低声说道:“芸子,对不起……娘说你回城之后再不会回来了。村里都催着我成家,说咱家不能断后,我也没办法……”
听着他的话,周芸心如刀绞,但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我太傻,怪不得你……我只是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她捧着肚子,继续说道,“你知道吗?我有了我们的孩子,玉德。”
孙玉德低垂着头,嘴唇抖动了几下,却没有说出一句话。
周芸深吸了一口气,最终平静地对孙玉德说:“算了,也许这就是命。我会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说完,她没有再回头,离开了这个曾经寄托了她所有希望的地方。
她孤身一人回到了北京城郊,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艰难度日。为了养活即将出生的孩子,她去工地做临时工,干一些重活。
她挺着大肚子,每天汗流浃背,但从未抱怨。她的心早已如枯井般平静,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孩子。在某个寒冷的冬夜,孩子终于出生了,是个男孩,眉眼间隐隐有孙玉德的影子。
她给孩子取名为“阳阳”,希望他能像阳光一样,带给她新的希望。尽管生活困苦,周芸却用尽全力去保护孩子的成长。
阳阳从小懂事,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一直勤奋努力,渴望给母亲带来幸福。
多年后,阳阳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开学的那天,周芸拉着他的手,眼眶微微泛红。阳阳知道母亲这一路走来有多么艰难,他抱紧她,轻声说道:“妈,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那一刻,周芸忍不住泪流满面。她的这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但这一刻,她终于感到了一丝温暖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