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9 19:55:43

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49岁的何家庆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将自己十多年辛苦积攒下的两万多元积蓄揣进怀中,手里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和一张刊登着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的《光明日报》,只身踏上西南扶贫之路,这不是一次短暂的出差,也不是一场轻松的调研,而是一场长达305天的“苦行”,他穿越了8个省市、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步行400多公里,行程超过三万公里。   这段旅程充满了生与死的较量,他在雷公山的自然保护区夜宿山洞,被毒蛇咬伤,整整二十多天无法行走,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中草药知识缓解病痛;在广西百色穿越树林时被飞鼠袭击,身上留下斑斑血痕;在深山老林中,饥饿如影随形,他靠讨来的饭度日,有时甚至食不果腹,只能拾起发霉变质的饼子充饥。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曾因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被误认为流浪汉,有村民将猪食当作饭菜给他,他没有拒绝,默默地吃下那碗食物,不是因为他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曾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时候他也吃过这样的食物,他吃下的,不只是维持生命的食物,更是对过往贫困的记忆和对山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理解。   钱花光了,他不愿放弃,只能靠乞讨度日,走过的每一步都在挑战极限,他曾乘坐的一辆中巴车被洪水围困,他侥幸从车窗逃出,而车上的27人全部遇难,他还遭遇17次车祸,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这些经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用科技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念。   他走到哪里,培训就开到哪里,他举办了两百多场农技讲座,培训农民达两万余人,他所推广的魔芋种植,为无数山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不是简单地“送技术”,而是从杂草丛生的田间地头开始,一步步做给农民看,教会他们如何管理病虫害、如何深加工魔芋产品,在他看来,扶贫从来不是施舍,而是一种深度合作,是把科学知识变成脱贫钥匙的过程。   其实,早在1990年,他便已在安徽绩溪县挂职副县长,那时的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步行800公里走遍23个乡,采集了1500多份植物标本,他敏锐地察觉到魔芋这种植物的独特价值——耐贫瘠、喜阴湿、适合山区种植,推广难度小,市场潜力大,他自掏腰包购买种子,在全县31个点试种,亲自指导农民种植,最终,500亩魔芋迎来大丰收,产量从每亩两千公斤到七千公斤不等,创收超过400万元。   这份成就的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从未张扬自己,他把自己全部的工资、稿费、奖金都节衣缩食地攒下来,用在考察和扶贫调研中,他的家中家具陈旧,衣物穿了几十年都不舍得丢弃,他曾两次向春蕾计划捐出共计2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女童上学,他说自己不是激情驱动,而是感情使然,激情短暂,感情绵长——这是他对扶贫事业的赤诚写照。   他不是没有获得荣誉,他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但他从不以此自居,他更看重的是农民们那一声“谢谢”与一顿热饭,他曾在重庆酉阳因发高烧倒在农户家中,一位老奶奶煨鸡汤为他治病,孙子甚至跪地拜谢,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情谊,比任何奖章都更动人心魄。   到了晚年,他依然不改初心,2016年,他67岁,向南京大学递交了一张请假条,自费启动“栝楼扶贫”项目,深入安徽岳西、潜山等地,调研栝楼种植与深加工,他不仅亲临田间地头,还组织培训班,系统讲授病虫害防治技术,毫无保留地将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农民。   2019年7月,年逾古稀的他在扶贫路上突感不适,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即使在病床上,他依旧坚持撰写调研手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留下遗愿,要将眼角膜捐献给山区的孩子,希望他们能看见世界的光明,就像他一生所追寻的那样——用知识点亮黑暗,用行动照亮希望。   何家庆的一生,没有显赫的官职,也没有丰厚的财富,他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却也在这条路上走出了最深刻的价值,他像一颗种子,落在最贫瘠的土地,却生长出最坚韧的生命,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信仰。   信息来源:“失踪”305天后,他还活着一日一度一日一度官方澎湃号  2022-01-25    

0 阅读:457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