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日本隐瞒渤海二号缺陷,导致我国72名船员海上丧生,而在得知这一噩耗后,日方非但没有任何歉意,还狡辩称:是你们中国不会用!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为开发海底石油资源,从日本购入二手钻井平台"富士号",更名为"渤海二号"。 这艘平台在最初几年表现稳定,却在1979年11月25日突发翻沉事故,造成74名船员中72人遇难。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揭开了中日工业技术差距背后的人性较量。 当时渤海湾突发十级大风,狂风裹挟着六米高的巨浪不断冲击船体。 经验丰富的船员们发现,甲板上的通风口像漏斗般疯狂倒灌海水,短短二十分钟就淹没了动力舱。 他们抱着棉被试图堵漏,可棉被刚碰到漩涡就被吸入海底。 凌晨三点,失去动力的船体在巨浪中侧翻,仅有两名船员侥幸生还。 事故调查初期,国内舆论将矛头指向作业指挥失误。 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免职,副总理康世恩受记大过处分,四名现场指挥人员被判刑。 日本制造商却趁机推诿:"中国工人不会操作先进设备。"这种傲慢态度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转机出现在1982年沉船打捞后。 技术人员发现,这艘日本制造的钻井船存在致命缺陷:十个通风口中四个被打掉,船体基底过低且无密封装置。 更惊人的是,该船在日本服役期间就发生过事故,日方却刻意隐瞒了这段黑历史。就像老话说的"纸包不住火",真相终究水落石出。 重新检测显示,通风口螺母与螺栓尺寸误差达2毫米。这个在陆地上微不足道的缝隙,在海上却成了致命漏洞。 日本设计师为节省成本,竟在核心舱室省去隔离墙,导致一处进水全船瘫痪。这种偷工减料的设计,让中国专家痛心疾首:"简直是拿人命当儿戏!" 沉船打捞专家王墨林回忆:"那些日本工程师来现场时,看到断裂的通风筒脸色煞白。" 1995年,康世恩临终前仍惦记着海难教训,叮嘱后人:"买技术要看本质,不能光图便宜。" 2005年,幸存者阎学军受邀参观国产"海洋石油981"平台,看到严密的防水隔离舱时热泪盈眶:"要是当年有这个设计......" 这场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推动中国建立起完整的海洋装备标准体系。 2019年,"渤海二号"事故40周年之际,中国自主研发的"蓝鲸系列"平台已在南海作业,其抗风能力达到16级台风标准。 当年被判刑的马骥祥老人接受采访时感慨:"现在咱们的工程师能在图纸上找出外国设计的漏洞,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如今在天津海事博物馆,"渤海二号"残骸作为特殊展品警示后人。 锈迹斑斑的通风筒旁,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当年的事故模拟动画。 参观者常驻足沉思,有位老船工在留言簿上写道:"沉船不是终点,而是扬帆的新起点。" 信息来源: 渤海2号沉船事故 - 搜狗百科 1979年11月25日 “渤海2号”钻井船沉没事件-盐田档案与史志信息网 1979年,“渤海二号”沉没,副总理被记大过,三年后真相大白 1979年渤海二号钻井船浪中翻沉,72人命丧渤海湾,真相为何? 关注| 为何今天再说“渤海2号”翻沉事故? 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 - 抖音百科 渤海二号沉船事故 - 搜狗百科 大海的哭泣,渤海二号石油钻井平台沉没的悲惨真相,到底是啥? 【开题报告】海洋平台的安全性与规范设计 - 360文档中心
1937年飞机产量:日本1580>0中国1937年坦克产量:日本330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