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亲兄弟出事了,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却偷偷喝酒庆贺,这样的心胸怎能成大事? 唐太宗李世民先后育有14个儿子,除去早夭的,一开始堪称大任的主要是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四子李泰。 李恪文武兼习,又有母亲杨妃自幼的熏陶,加上岑文本等两任老师的悉心教导,深受李世民喜爱,称其“英果类我”。 可惜的是,李恪生母杨妃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绝了,否则,储君位置根本轮不到李恪。 这是天生的致命伤,几乎无解。 这就决定了李恪的命运。他可以为大唐出生入死,大唐也可以给他亲王的最高荣誉,可皇位和他注定绝缘。 李世民临终托孤对褚遂良说:吴王(李恪)可用不可信。父皇尚且如此看待亲生儿子李恪,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对于能文能武的李恪来说,将来能落个善终就算是万幸了。 李承乾是皇长子,也是早早就议立的太子,当了17年的太子。 唐太宗对李承乾的态度,多半与长孙一脉有关。长孙皇后13岁嫁给唐太宗,诞下多位皇子公主,而且贤德远播,为唐太宗澄清后宫作出了极大贡献。 长孙皇后还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赞其为“吾之明镜”,可惜天不假年,36岁就早早病逝。 长孙无忌就更不用多说了,他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唐太宗登基的首功之臣,也是贞观之治时文臣之首。 所以,各方面考虑,唐太宗必须将李承乾立为太子。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承乾也会顺利接班。 早期时,唐太宗确实将李承乾视为皇位完美继承人,李承乾的治国才能也被认可,公开赞誉“承乾之名,寄往社稷之重”。而唐太宗也曾多次手把手教李承乾批阅奏章。遗憾的是,李承乾自己不给力,屡屡触犯龙颜,惹怒唐太宗。 李承乾确立储君前后,皇三子李恪、皇四子李泰都对储君之位志在必得,三位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长安城里,李恪被人暗箭射中大腿,血流不止。得信的太子妃(侯君集女儿)竟然当着众人失口道:(李恪)怎么只是受伤?真是报应!这样一位情绪外露的太子妃,将来怎么做得了执掌帝国后宫的皇后呢? 而李承乾的反应更有意思。侯君集派人给李承乾送来美酒表示庆祝。于是李承乾真的就打算饮酒庆祝了。 还好长孙皇后正好赶来,当众训斥了李承乾:你弟弟流了一身的血,你打算喝一升的酒庆祝吗? 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继续教训太子:胡人刺杀了大唐皇子,我不管你与他亲还是疏,他终究是你兄弟,你不去仇恨劼利(突厥可汗),却在这儿幸灾乐祸。你还像一国储君吗? 长孙皇后敲打完李承乾,顺带通过太子妃,也借机会敲打了潞国公侯君集。 可惜,李承乾和侯君集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从这件小事上看,这个李承乾,一点儿没有做大哥的胸怀,更没有储君的气度和格局。唐太宗那么给他做示范(被阿史那忠刺伤也不计较),他母亲那么教导他,他是一点没有学会怎么做储君! 有一次,唐太宗无意中发现李承乾在东宫私藏突厥金刀,唐太宗惊诧不已:此刀可斩豺狼,亦可弑主。 估计李世民内心一定在想:太子不擅弓马,偷偷存突厥金刀干什么?莫不是对刀剑收藏有兴趣? 自此,唐太宗对储君李承乾有了猜忌之心。 长孙皇后死后,发生了“称心事件”。对太子李承乾失望头顶的李世民深夜抚摸长孙皇后的遗物喃喃自语:若观音婢在,何至于此? 李承乾谋反兵败,丝毫不知悔改,反而戳在李世民已经结疤的旧伤:父皇当年不也箭指亲叔? 听到李承乾这番指责,李世民惊惧不已。他对李承乾失望之余,又依稀看到了李建成的身影。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到手的储君宝座还弄丢了。也没谁了! 而皇四子李泰的失势从一件小事中就能看出端倪。 多年收拢人心的李泰,始终以储君之位为目标,表面恭顺不争,暗地里频频对太子和李恪使绊子,用损招。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毫不掩饰地叫人买来美酒无数,与亲信们一起畅饮。 亲信们拍李泰马屁:废太子一倒,殿下入主东宫那是指日可待啊! 李泰也不谦虚,领头让大家痛饮庆祝,好像太子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了。 岑文本劝说李泰:废太子毕竟做了17年的储君,皇上是个念旧情的人,他这时候心里正难过呢!而你在府里夜夜欢歌,消息要是传到皇上那里……你应该谨慎行事。切记!得意不要忘形啊! 岑文本劝谏李泰的话,可谓字字珠玑。但李泰根本想不到,潜伏他身边的岑文本其实是李恪那边的人。 当夜,唐太宗就知道了李泰夜宴饮酒庆祝的事情。 于是,唐太宗对李泰也有了怀疑。 而最终让李泰彻底失去机会的是他在唐太宗面前发的那份毒誓。 唐太宗到李泰府上私访,对李泰表示正为储君人选头疼。然后就问李泰,假如将来你做了太子,会怎么办? 李泰先是假意拒绝,然后说,自己做太子后,会继承父皇的志向,等到自己将来快不行了的时候,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又怕唐太宗不信,李泰表示自己可以当场杀了自己的儿子明志。 这举动,彻底把唐太宗吓住了。一个为了储君之位连自己儿子都敢杀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呢? 于是,李泰后来因为私下勾连大臣影响太子推举被废黜王爵、贬为庶人。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