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要进行手术,林巧稚拦下做手术的医生,说:“让她出

提莫说热点 2025-05-19 11:34:37

1964年,一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要进行手术,林巧稚拦下做手术的医生,说:“让她出院吧。” 这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诊室里,一位挺着孕肚的妇女攥着化验单浑身发抖。 她叫董莉,结婚六年才怀上头胎,可如今孕期刚满三个月,就被查出子宫里长了个要命的瘤子。 跑了四五家医院,每个大夫都说必须马上做手术摘除,可这手术一做,不光孩子保不住,连子宫都得切掉。 董莉和丈夫是胡同里出了名的恩爱夫妻,丈夫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苗,这个孩子要是没了,往后日子该怎么过? 诊室门吱呀一响,穿白大褂的女大夫捧着病历本走进来。 这位就是协和医院鼎鼎大名的林巧稚,当年十八岁考进协和医学院,二十六岁就破格留在协和当大夫,如今经她手接生的娃娃少说也有五万个。 要说北京城里谁能让产妇安心,老百姓准保第一个想起林大夫。 林巧稚把老花镜往鼻梁上推了推,仔细翻着厚厚一沓检查报告。董莉两口子眼巴巴瞅着,生怕漏掉大夫脸上任何表情。 突然,林大夫啪地合上病历本:"收拾收拾回家吧,下礼拜五记得来复查。" 这话把旁边实习医生惊得直瞪眼,按常规流程,这种危重病人必须立即住院手术,要是出点岔子,责任全得主治大夫扛着。 其实林巧稚敢做这个决定,还得从她小时候说起。 五岁那年,母亲得宫颈癌咽了气,小姑娘攥着娘冰凉的手,心里就种下了当大夫的念头。 后来在医学院读书,她为了练解剖大半夜往停尸房跑,生生把胆量练出来。 那年圣诞夜全院大夫都放假,偏巧送来个子宫破裂大出血的产妇,值班的年轻助理医生林巧稚抄起手术刀就上,硬是靠着教科书上的图解做完手术,愣是把人从鬼门关拽回来。 第二天主任查房,看见病人恢复得利索,当场给她升了住院医,这在协和医院可是头一遭。 董莉两口子前脚刚走,后脚就有老同事劝林巧稚:"这要闹出人命,您这金字招牌可就砸了。" 林大夫摆摆手:"当大夫不能光看眼前,得替人家后半辈子着想。" 原来她翻遍外国医学期刊,发现有种叫"蜕膜瘤"的孕期症状,看着吓人其实是虚惊一场,等孩子生下来自然就消了。 不过这话她没跟病人明说,怕给人空欢喜。 往后的日子,董莉每个礼拜五准点来报到。林巧稚亲自给她做产检,每次都要拿软尺量瘤子大小。 说来也怪,那瘤子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三个月愣是没长半分。 等到孕期七个月头上,林大夫拍板决定剖腹产。 手术室里,当护士把皱巴巴的女婴抱出来时,主刀医生探头一看,嘿!先前那个要人命的瘤子真跟变戏法似的没了踪影。 这事儿在医学界传开后,协和医院专门给林巧稚颁了特殊贡献奖。 说起她救人的本事,还有桩更玄乎的事。 有个叫焦海棠的产妇,连着三胎都生得下养不活,娃娃刚落地就浑身发黄夭折。 林大夫一查,原来是母子血型犯冲,娘胎里的毒血害了孩子。 等到第四胎临盆,林巧稚带着二十多人的医疗组守在产房,娃娃刚落地就架起输血设备。 那场面跟打仗似的,三个护士轮流举着血袋,愣是给婴儿全身换了两遍血。 等小脸由黄转红,产房里外响起一片欢呼声。 林巧稚这辈子没成家,可她接生的娃娃比谁都多。 晚年住在协和医院职工宿舍,逢年过节总有人领着孩子来磕头。 八十三岁那年,老太太在病床上把存折交给护士长,里头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全捐给幼儿园。 咽气前还念叨着产房里的注意事项,听得旁边小护士直抹眼泪。 这行医济世的本事,林巧稚有句口头禅:"好大夫得长着两双眼,一双看病灶,一双看人心。" 这话后来被刻在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铜牌上,成了代代相传的科训。 现如今去协和老楼转悠,还能在专家介绍栏里看见她的照片,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笑得慈祥,仿佛随时准备接生新生命似的。 信息来源: 北京协和医院官网《林巧稚教授生平纪事》 人民卫生出版社《万婴之母——林巧稚传》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中国医学家传记丛书》

0 阅读:0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