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在中国第四版一元人民

熹然说历史 2025-05-18 18:30:58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在中国第四版一元人民币上,有一个美丽的侗族少女侧脸。她眉目如画,双瞳剪水,乌黑的长发齐肩盘起,一个"侧颜杀"让无数人记住了这张纸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纸币上的少女叫什么,她的故事又是怎样的。 2017年深秋,果树种植专家凌裕平来到贵州扶贫。午饭时,当地农业局的一位干部随口提起:"你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个人,年轻时候的样子印在一元人民币上呢。" 凌裕平一开始并不相信:"一元纸币上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她现在在哪里?" "就在附近的村子里,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干部叹了口气,"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 这句话勾起了凌裕平的好奇心。第二天,他专程前往那个叫石奶引的女人家中。 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凌裕平惊呆了。屋内陈设简陋,墙壁斑驳,一位头发花白的妇人正在织布。她抬起头,眼睛里有一丝熟悉的光彩,那是纸币上少女曾经拥有的神韵,只是已被岁月深深雕琢。 "您好,我是凌裕平,听说您是..." "我知道您来做什么。"石奶引露出朴实的笑容,"是因为人民币的事吧?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凌裕平环顾四周,心中震惊不已。作为"名人"的石奶引,生活竟如此拮据。她的手粗糙黝黑,指甲因长期染布而变形,这双手与纸币上那位清丽少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您现在靠什么生活?"凌裕平问道。 "种几亩稻田,织点布,勉强够吃饭。"石奶引平静地回答,"前些年还有低保,后来取消了,日子更紧了。" 就在这次偶然的拜访中,凌裕平决定要帮助这位曾经美丽如花、如今黯然无光的"纸币女孩"。他为石奶引家的六块田地做了详细规划,建议她不仅种稻子,还可以在稻田里养殖黄鳝和泥鳅,同时利用附近的山地种植速生林。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2021年,石奶引的月收入已从原来的2000元翻了一番。如今61岁的她,在县城帮忙照看上学的孙子们,假期则回乡照料自己的"产业"。尽管生活改善了,她依然保持着低调朴实的作风,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普通的侗族奶奶,曾经是那个让亿万中国人每天触摸的纸币上的少女。 1977年的贵州,一个集市日。侗族姑娘石奶引和几个姐妹手挽手去买丝线,准备回去做刺绣。就在她左顾右盼寻找丝线摊的时候,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等一下,等一下……"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的喊声。 石奶引回头,见一位背着画夹的中年人快步走来。这个人就是画家侯一民,他正受命为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正面图案,千里迢迢来到贵州寻找合适的人物形象。 "我能为你画张画吗?"侯一民客气地问道。 年仅16岁的石奶引疑惑地看了看对方,发现他背后的画夹后,爽快地点头答应。她侧身站在街边,侯一民迅速挥动画笔,不多时,一幅栩栩如生的侧颜画像完成了。 石奶引只是抿嘴一笑,用侗族语向侯一民匆匆道谢后便离开了。对于这次偶遇,她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更不会想到这幅画像日后会印在亿万张人民币上,流通于全国各地。 其实,年轻的石奶引生活在贵州从江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家中赤贫如洗。她只在学校断断续续待过几天,仅认识"石奶引"三个字。但她聪明好学,十分勤劳。家里那台比她年龄还大的织布机在她手下焕发了新生。不满足于单调的布匹,她大胆尝试自己染布,经过反复试验,掌握了复杂的染布技术。 "染了调,调了染,反反复复,为染出一种心仪的颜色,有时要尝试十多次。"石奶引的布料因色彩独特在集市上抢手,为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些收入。更难得的是,当村里的姑娘们慕名前来学艺时,她从不保留,毫无保留地教授技术,对领悟慢的姑娘更是耐心指导多遍。 1984年,通过媒人牵线,石奶引与邻村的石学海结婚。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变好,反而更加艰辛。石学海家连像样的住处都没有,七个兄妹挤在一张破床上。后来又添了两个孩子,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养家,石奶引重操旧业,四处借钱买来织布机,不仅织布,还制作绣花鞋和手帕拿到集市上卖。长期劳作使她的双手变得粗糙发黑,指甲严重变形,几乎脱离了皮肉。 1987年4月27日,第四版人民币正式发行。石奶引的侧颜出现在一元人民币上,引来媒体争相报道。然而,石奶引始终保持低调,甚至没有向丈夫和孩子提及此事。直到周围人反复追问,她才承认是人民币上的人物。 村长借此宣传,村子成了旅游打卡地,但石奶引家的生活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直到2017年凌裕平的到来,教她多元化农业经营,她的生活才逐渐好转。

0 阅读:1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