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春天,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在黄海海面沉入海底,这艘曾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

玲珑说历史 2025-05-18 09:01:18

1895年春天,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在黄海海面沉入海底,这艘曾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大舰,被日本联合舰队击穿甲板,官兵在火光中跳海,天津的报纸传来捷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消息一出,北京人心惶惶,皇帝光绪捧着战报一夜未眠,这一仗,打破了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梦,也开启了日本在中国一次次“重拳出击”的序幕。

当年,清朝看起来并不那么虚弱,从1861年开始,洋务派大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接连上台,左手建工厂,右手搞军队。

他们买英国机床、造德国军舰,建电报局、修铁路,还兴办了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朝廷眼见国家像样起来了,信心涨了。

最得意的,是北洋水师。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装备了英德两国订制的战舰,一度在日本海军面前耀武扬威。

日本也在搞自己的改革,他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学英制、用法典、搞选举,一改过去武士当道的落后模样。

到1890年,日本不但完成工业化,还养出一支现代化军队,他们盯上了朝鲜,这是清朝的藩属国,日本人想插手进去。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廷派兵,日本也跟着派兵进朝鲜,表面上是“平乱”,实际是抢地盘,日本兵先下手为强,攻打驻扎在朝鲜的清军,点燃了甲午战争的火药桶。

战争开始不到半年,北洋水师节节败退,黄海大海战成了决定命运的一役。

那天,日舰阵型灵活,炮火凶猛,而北洋舰队因弹药老旧,战术迟钝,完全被压着打,“致远”舰的邓世昌驾驶军舰向日舰“吉野”号撞去,舰毁人亡,成了民族悲壮的象征。

但战局已无可挽回。清军陆战更惨,旅顺陷落,威海卫丢了,日本人打到了山东半岛,直逼天津。

战败消息传到国内,一批年轻人心头大震,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师大学堂演讲,鼓动变法;孙中山在南洋筹款,组织革命党;严复翻译《天演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家都知道,再不变,国家完了。

清朝末年一地烂摊子刚收拾一点,第二轮打击又来了,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着手搞建设,他们把重心放在经济和教育上。

工厂一批批建,铁路铺向内陆,上海成了亚洲最繁华的都市,有人说那十年是“黄金十年”,全国上下有了点盼头。

就在大家觉得日子能过下去的时候,日本又动手了,1931年,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自己修的铁轨,反咬中国是罪魁祸首,借机占领整个东北。

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就落入日军手中,张学良没怎么抵抗,满洲易手。

东北沦陷,日本扶植伪满洲国,立清朝废帝溥仪当傀儡,东北工业被洗劫,资源被掠走,日本还大规模移民,修铁路、建机场,把这里当成“后花园”。

1937年,卢沟桥枪响,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北平、天津迅速陷落,南京更是惨烈,30多万军民在短短几周内被屠杀,江边尸体漂满几公里,城里女人被拉去当“慰安妇”,连教堂、医院都被烧。城南的中华门外,一天之内就枪决了几千人。

这一场战争不光杀人那么简单,日本在中国推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工厂全毁,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纺织业,全线崩塌。

上海、武汉、长沙、重庆被轰炸成废墟,光是被毁的工厂,全国就有3840家,光纺织损失就超过七成。

教育也被毁了,很多大学迁往西南山区,像清华、北大、南开合并成“西南联大”,在昆明坚持办学,图书馆被炸,教授带着学生四处逃亡,很多孩子在山里上课,用破布当书包,石头当凳子。

战争打断了中国发展的脚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财政吃紧,军费暴涨,通货膨胀失控,很多城市用麻袋装钱买馒头,农民收了粮食也不敢卖,怕钱不值钱。

最惨的,是整个国家被撕成两半,日本扶持伪政权,汪精卫当汉奸;共产党则在敌后打游击,老百姓夹在中间,不知归谁统治,内战种子已经埋下。

抗战一打八年,死了3500多万人,伤的、残的数不过来,抗战结束,中国没有喘息机会,又卷入新一轮战争,直到建国后,才重新开始现代化建设。

历史走到今天,再回头看这两个时间节点——1895和1937,是中国近代史两个断裂带。

前者砸碎了洋务运动的幻想,后者摧毁了民国建设的成果,两个时刻中间隔了42年,却有一个共同点:日本,都在最关键时候,出手最狠,打断中国的路。

有人问,为什么两次打中国?其实也不难理解,明治以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就是要掌控朝鲜、控制中国、扩展资源。

他们不想看着中国崛起,甲午打赢了,他们用清朝赔款搞金本位改革,撑起日元地位;侵华时,又靠掠夺资源支持战争机器,一环套一环。

这两场战争不是历史尘埃,而是活生生的教训,靠别人,靠外资,靠买技术,终究是靠不住的,别人强,打你;你强,他不敢。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