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喝多了,看府上丫鬟李氏身材婀娜,一时兴起抱回房,事后竟若无其事,置李氏于不顾。谁料,24年后,谭府上下没人敢看轻李氏。 清朝末年,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底层女子,地位低得让人叹息。那时候,科举制度还是寒门子弟翻身的唯一希望,可这条路又窄又长,满是荆棘。谭钟麟身为浙江巡抚,手握大权,生活奢靡,典型的高官模样。而李氏,只是府里一个不起眼的丫鬟,干着粗活,过着被人使唤的日子。这样的社会风气,注定了像李氏这样的人很难有出头之日。 李氏的出身很普通,家里穷得叮当响,没办法才给人做丫鬟。到了谭府,她本以为老实干活就能混口饭吃,谁料谭钟麟喝多了,看她身材好,一时兴起就占了便宜。事后,他没一点愧疚,该干嘛干嘛,完全不把李氏当回事。李氏怀了孕,生下谭延闿,可在谭府,她的地位还是低得可怜。谭钟麟不认她,连妾的身份都不给,府里的人也跟着看不起她。李氏的日子过得真是苦不堪言,只能咬牙撑着,为了儿子硬挺下去。 那时候,妾室的地位比正妻差远了,更别提李氏这种连妾都不算的身份。她在府里受尽冷眼,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照顾小延闿。谭钟麟对她不管不问,甚至连孩子的成长都不关心。李氏没文化,也没靠山,只能靠自己的韧劲撑下去。她心里清楚,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所以再苦再累,她都没放弃。 谭延闿小时候跟着母亲吃了不少苦,但他天资聪颖,又肯下功夫读书。科举那会儿,考场竞争多激烈啊,可他愣是从小地方考到省城,再到京城,一路杀出重围。1904年,他中了进士,24岁就成了朝廷认可的人才。这成绩放谁身上都了不起,更别说他还有个那样的爹和那样的出身。 谭延闿不是那种忘本的人。他发达以后,没忘了母亲的苦。他知道李氏在谭府受了多少委屈,所以一有能力,就把母亲接出去,好好奉养。清朝讲究葬礼排场,可妾室死了往往没啥待遇。谭钟麟去世后,谭延闿坚持按高规格给李氏办丧事,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谭府上下看他这么有出息,又这么孝顺,谁还敢小看李氏?从前的冷眼变成了敬畏,这一切,都是谭延闿用努力和孝心换来的。 李氏和谭延闿的感情,特别让人动容。李氏没啥本事,可她把全部心血都给了儿子,哪怕自己吃苦,也要让他读书。谭延闿呢,也没辜负母亲,硬是凭着才华和毅力闯出一片天。他不光是给自己争气,也是给母亲争了口气。这母子俩,一个默默付出,一个拼命向上,硬生生把命运扭了过来。 可这故事背后,也藏着不少心酸。谭钟麟的行为,太典型了——有权有势的人,随手就能毁了一个女子的后半生,却一点责任都不担。这种事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了。李氏的遭遇,折射出多少底层女子的无奈?而谭延闿的成功,又有多少是靠他自己咬牙拼出来的?这里头,有母爱的伟大,也有社会的不公。 清朝那会儿,孝道是大事,可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就看地位了。妾室死了,家里随便打发一下就算完事。可谭延闿不干,他非要给李氏体面,不光是感情,也是态度。他这么做,不只感动了身边人,也让外人刮目相看。他的孝心,打破了规矩,硬是让李氏从被人瞧不起,变成了受人尊敬。 谭延闿后来当了大官,可他始终没忘本。他不纳妾,守着亡妻过日子,这在当时的高官圈里,真是少见。这份坚持,跟他母亲教给他的底线脱不了干系。李氏用自己的苦难,教会了儿子做人的道理,谭延闿用行动,把这份孝道传了下去。 这故事,不光是李氏和谭延闿的事,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李氏的坚韧,让人佩服,可她为啥得受这么多苦?谭延闿的成功,固然励志,可他要是没那份天赋和机会,能翻身吗?社会的不平等,压得人喘不过气,可母爱和孝道,又总能在夹缝里闪光。这不就是人性的复杂吗?有丑陋,也有美好。 谭钟麟的行为,没啥好说的,就是仗势欺人。可李氏和谭延闿的坚持,却让人看到希望。谭延闿用科举改命,不光是给自己争光,也是给母亲正名。这背后,是教育的力量,也是人心的力量。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5评论】【23点赞】
疯一样的男子
我猜你就是李氏当时的月经带吧,说得这么详细,像是自己亲眼见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