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冬,李莲英的母亲曹氏去世。悲痛万分的李莲英,在慈禧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奴才再没有娘亲了。”推崇孝道的慈禧当即赏赐李莲英48万两白银,叮嘱他好好安葬母亲,还说:“不够的话,再去找直隶总督拿。”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的北京城,慈禧太后慵懒地斜倚在明黄缎面软榻上,听着眼前人抽噎的哭诉。 “老佛爷,奴才再没有娘亲了……” 李莲英匍匐在地,青灰色的马蹄袖早已被泪水浸透。这位在宫廷中纵横三十余年的总管太监,此刻哭得像个孩童,额头上磕出的红印与眼角的泪痕交织,让慈禧太后心头泛起一丝怜悯。 谁能想到,这个能让权倾天下的太后动恻隐之心的太监,曾是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一个走投无路的穷小子。同治三年(1864 年)的深秋,十二岁的李英泰蹲在自家漏风的茅草屋里,数着母亲曹氏用榆树皮和着野菜蒸的窝头。 父亲李玉因修永定河致残,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债主们踢开摇摇欲坠的木门时,年幼的他第一次意识到,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娘,我去当差吧。” 当李英泰攥着用破布裹着的 “净身费”,在刀子匠面前颤抖着褪下裤子时,曹氏哭晕在门槛上。这个倔强的少年在剧痛中咬牙发誓:总有一天,要让娘过上好日子。 初入宫的李英泰只是敬事房里最不起眼的小太监,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御花园扫落叶。直到同治七年(1868 年)那个改变命运的清晨 —— 他在给懿贵妃梳头时,悄悄将民间流行的 “喜鹊登梅” 发髻样式融入其中。铜镜里,懿贵妃眼角的笑意让他明白,机会来了。此后,他每日研读《妆奁图册》,变着法子为慈禧设计新发型,连江南进贡的珍珠流苏都被他拆解重组,做成别具一格的发饰。 “小李子,这‘百鸟朝凤’梳得倒是精巧。” 慈禧用戴着翡翠护甲的手指轻点着鬓角,李英泰立刻跪地叩首:“都是老佛爷天生丽质,奴才不过略施雕虫小技。” 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次回话总要先在心里默念三遍,察言观色的本事练得炉火纯青。光绪大婚时,他亲自设计的喜轿装饰深得慈禧欢心;八国联军进京前夕,是他连夜将太后的私房珍宝转移到安全之处;甚至慈禧夜间咳嗽,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端来温热的梨汤。 “这宫里离了小李子,哀家连觉都睡不安稳。” 慈禧的这句话,成了李莲英(入宫后被赐名)最坚实的靠山。随着地位攀升,他在储秀宫有了专属的值房,每月俸禄加上各处孝敬,年入白银万两。但他始终牢记母亲曹氏的教诲:“做人要夹着尾巴,别让人家戳脊梁骨。” 然而,当曹氏在老家病逝的消息传来,李莲英的世界瞬间崩塌。守在母亲灵前的那一夜,他想起儿时母亲将最后一口窝头塞进他嘴里的模样,想起自己每次寄钱回家时母亲在信中写的 “莫要牵挂,照顾好老佛爷”。第二日清晨,他红着眼圈赶回紫禁城,便有了养心殿内那一幕。 “赏银四十八万两,不够的话,再去找直隶总督拿。” 慈禧挥了挥衣袖,金丝绣着牡丹的护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李莲英叩首如捣蒜,额头的血渍渗进青砖缝里:“老佛爷大恩,奴才粉身碎骨难报!” 捧着沉甸甸的银元宝回到老家,李莲英却犯了难。葬礼办得寒酸,定会被人耻笑 “太后红人不过如此”;太过奢靡,又怕招来御史弹劾。就在他愁眉不展时,当地乡绅韩子奇登门拜访。 “李公公,小人倒是有个主意。” 韩子奇晃着折扇,目光落在墙角堆积如山的银箱上,“《红楼梦》里秦可卿的葬礼,那才叫气派。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僧道两班人马日夜诵经,纸扎的金山银山、丫鬟婆子,一应俱全。” 李莲英沉吟片刻:“会不会太过招摇?” “公公这是说哪里话!” 韩子奇压低声音,“这是老佛爷的恩典,办得风光,既是尽孝,也是给太后脸上添彩。” 就这样,一场堪比王侯的葬礼在大城县铺开。 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纸扎的仙鹤、麒麟栩栩如生;三百六十名和尚道士齐声诵经,声震四野;就连抬棺的杠夫,都穿着统一的绸缎号衣。 韩子奇每日呈上的账目让李莲英心惊肉跳:光是扎纸人就用了五千两,雇乐队花了八千两…… 当葬礼结束时,账单上的数字定格在五十万两 —— 超出慈禧赏赐的两万两,被李莲英自掏腰包补上。 然而,这场看似赔本的葬礼,却暗藏玄机。三个月后,韩子奇悄悄送来一本账簿,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官员、富商的 “份子钱”:直隶总督三万两、山西票号掌柜五万两、江南盐商十万两…… 总数竟高达三千万两! “公公,这都是看在老佛爷和您的面子上。” 韩子奇谄媚地笑着,“往后若有差遣,这些人定会效犬马之劳。” 李莲英摩挲着账簿,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遗言:“莫要贪,莫要狂。” 可面对这天文数字,他又怎能不动心?最终,这笔巨款被分成三份:一份用于修缮家乡的义学,一份存入京城的钱庄,还有一份,成了他与朝中权贵往来的 “润滑剂”。 这场轰动一时的葬礼,不仅让李莲英风光大葬了母亲,更让他在官场中织就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而慈禧太后或许不曾想到,她随手赏赐的四十八万两白银,竟在民间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只是慈禧过世后,李莲英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交出大部分财产离开皇宫。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5评论】【23点赞】
用户18xxx42
一会儿说慈禧太后赏赐2万两,一会儿又说48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