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寨的农业生产搞得好,而是另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7 23:37:15

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寨的农业生产搞得好,而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信息来源:2014年01月23日 凤凰卫视——别人挨饿大寨有粮 陈永贵和大寨脱颖而出) 这一切,都得从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说起,解放前,这里出了名的地薄、条件差,村民们再怎么下死力气,一亩地也就只能收个一百来斤粮食,改变的火苗,最早是在陈永贵带着的“老少组”里点燃的,他们摸索着干,居然把亩产干到了169斤,这点进步虽说不多,却像道光,照亮了绝望的地头。   1952年,陈永贵肩负起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他内心怀揣一股决心,一定要让大寨彻底改变面貌,使村民们从此告别饥饿的困境。 为了这个目标,大寨人向老天爷发起了“战争”,开始了极其艰苦的改造行动,他们订了个听起来就够大胆的规划,《十年造地》,就是要把那些高低不平、根本存不住水土的梁梁峁峁、大沟小壑彻底征服。   这中间,最出名、也最提气的,要数“三战狼窝掌”了,每次都是玩命干,苦啊累啊,可一次次地,他们把原来立不住脚的坡地,用双手垒成了平平整整的水平梯田,那些没人要的荒沟,他们一筐筐往里填土石,愣是填成了能种庄稼的好地,就这么硬生生地干了十年,那个看上去异想天开的规划,在大寨人手里变成了现实。   改好了地,只是第一步,怎么让这些改造后的地真刀真枪地稳产高产,那才是关键,大寨人可没停,他们在土里刨出了一套自己的种地法,他们坚持地要往深里耕,让土层越来越厚,更厉害的是,他们年年往地里使劲儿沤农家肥,都是拿庄稼秸秆沤出来的。   这些地改得多好呢?走上去,脚软乎乎的,像踩在棉絮上一样,特别利于庄稼的根往下扎,国家农业部后来总结大寨的经验时,给这种土起了个特形象的名字,“海绵田”,还在北方不少地方推广。   因为这种地保水保肥那是一绝,抗旱能力也强,妥妥的稳产高产田,像大寨人自己说的,下雨了,水能渗下去存住,旱了,底下的湿气能供上来,这“海绵田”,确实是大寨后来粮食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不浪费一寸土地,他们还摸索出了“四不专种”和“三不空”的种法,“四不专种”简单说,就是像玉米、谷子这类主要粮食,集中在大田里种,而瓜菜、棉花、麻类、油料、大豆这些,虽然也要,但不专门在大田里开块地去种,怕影响主要粮食的大面积连片种植。   那这些零七八碎的种哪儿呢?这就得说“三不空”了,地边上不空着、田埂上不空着、甚至梯田的田坎墙面也不空着,只要有缝隙、有空间,哪怕只有一垄,也种上豆子、油料啥的。 如此一来,大田核心粮食作物面积得以维持,边缘地带也被充分开发,实际上扩大了耕种范围,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了,产量自然随之攀升,到六十年代,单是玉米一项,在大寨可耕地面积中就已占据约65%的比重。   大寨在农业上折腾出这些名堂,正好撞上了国家的一个特别时期,1958年,毛主席点名批评了当时的“反冒进”,反过来夸奖起了像人民公社这种“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新组织形式,毛主席这一夸,可把陈永贵给鼓舞坏了,他马上响应,积极串联邻村,很快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就成立了。   随着大寨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到了1963年,亩产居然达到了700斤,比中央规定的400斤标准高出一大截,手中有粮,腰杆自然就硬,大寨这事儿,开始引起国家高层的注意了。   1964年,陈永贵受邀前往人民大会堂作报告,身处偌大的会场,他仍保持那身打扮,头裹白毛巾,身着布衣,一副十足的农民模样,紧接着,全国各大报纸电台可劲儿宣传,什么“大寨村”、“大寨模式”、“大寨精神”、“陈永贵”,名字响遍了全国,大寨一时风光无两。   到底大寨是不是真那么厉害?1964年,毛主席亲自批示,中央派了个联合调查组去了大寨,他们扎扎实实地在地头丈量,查产量,最后得出的数据是,大寨当年的粮食亩产是809斤,得,陈永贵报的数没一点水分,是真的。   当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一场重要会议上,对大寨那是竖起了大拇指,还发出了那句传遍全国的伟大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寨一下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大旗。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之际,他特意邀请钱学森、王进喜等全国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用餐,陈永贵亦在受邀者之列。   据说他当时紧张得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毛主席亲切地问他多大岁数、识不识字,陈永贵老实回答自己五十了,四十二岁才扫盲,现在能看报纸了,毛主席听了直乐,让他多吃菜。这几句家常,一下就把陈永贵推到了前台中央,这政治生涯,算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回头看陈永贵这一生,从一个庄稼汉,一直走到中央最高层,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基层的干部,特别是在种地、组织生产这块,陈永贵是能干的,甚至称得上高手,在中国农业最难的时候,他带领大寨弄出来的那些“奇迹”,确实给了全国农民巨大的鼓舞。

0 阅读:1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