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国最后一名“皇妃”李玉琴,探望狱中的溥仪,见到溥仪,李玉琴心中的那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7 23:37:15

1957年,中国最后一名“皇妃”李玉琴,探望狱中的溥仪,见到溥仪,李玉琴心中的那个念头越发清晰:离婚,一定要离婚!   (信息来源:2013年06月07日 凤凰卫视——中国监狱史特例:溥仪李玉琴战犯管理所同居) 1943年,她就读于新京南岭女子优等学校,某日学校突然来访几位日本人,声称要为品行端正、相貌出众的学生拍摄照片,据传有上百名女学生被摄入镜头,殊不知,这场所谓的"甄选"实则是溥仪在日方指使下为自己挑选新妃的手段,结果李玉琴的照片被最终选中。   年仅十五岁的李玉琴,在父母的惊惧和日本人的施压下,抱着一丝能进宫读书、也许能改变家人困境的天真想法,懵懵懂懂地就这么应了下来。   入宫一个多月,她被正式册封为“福贵人”,溥仪告诉她,这个封号寓意着有福气,此后近三年时间,她都在这座特殊的“金丝笼”里,与溥仪一起生活。 宫里为她定下二十一条事无巨细的规矩,另外还有六条禁令专门针对她的家人,让她与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她必须一切遵从溥仪的吩咐,几乎只为他一人而存在,溥仪累了,就让她唱歌讲故事,口头禅是“快用你那天真活泼让我高兴高兴”。   规则甚至要求她不许露出愁眉苦脸,这对于一个思念父母的少女来说,是多么残酷的要求,不过,溥仪倒也并非全然不近人情,那六条禁令并未完全执行,他还破例安排了李玉琴与父母三次会亲,那些成了她在宫中最快乐、最真实的时光。   日子就在这样受限而压抑的环境中一天天过去,直到1945年8月,时代的巨变猝然降临,苏联对日宣战,长春城被战火笼罩,溥仪决定仓皇逃离,临行前对李玉琴随口承诺,等一两天火车就来接她们去日本,此后,他彻底没了音讯。   李玉琴就这样,被抛在了伪宫之外,孤身一人回到了长春家中,那一年,她才20岁,“福贵人”的称谓,在她身上,就这样荒诞地草草收场。   在那个特殊的政治气候下,作为“伪满皇帝的妃子”,她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她面临失业、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生计问题,几乎走投无路,身边的亲友,很多人痛恨溥仪给国家带来的苦难,纷纷劝她赶快离婚,甚至威胁她若不离婚,就会被视为汉奸家属,永远别想找到工作。   到了1955年夏天,一封信的到来,在她平静的生活中掀起了波澜,大姐夫小心翼翼地将一封信送到她手中,轻声告诉她:“康德来信了,”她愣住了,“康德”,正是溥仪的伪满年号,原来,身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也一直惦记着她,不信外界说的她已经改嫁的传闻。 十多天后,“福贵人”与“末代皇帝”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重逢,再次相见,当年那个戴眼镜、看着和气的年轻男子,已成了身形佝偻、两鬓斑白的老人,而她,却已是从宫中被抛出后在社会熔炉里历练过的、风华正茂的少妇。   此后,李玉琴又到抚顺探望了溥仪三次,两人的书信往来也频繁起来,然而,一道无形的隔膜却在悄然滋生并扩大。   溥仪长年生活在深宫和狱中,他对狱外世界,特别是她所承受的政治压力和生活艰辛,很难真正理解,她为了生存和工作四处奔波,溥仪却无法给予丝毫帮助,更痛苦的是,这段关系本身,在那个年代,成了她难以洗脱的标签,成了旁人攻击的话柄。   说到底,她遭受的所有非议都指向一个残酷事实,她有一个被关押、不受社会认可的丈夫。理智告诉她,为了生存下去,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这段婚姻,或许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故而在1956年12月25日,李玉琴第四度踏入抚顺,此行她郑重向溥仪提交了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这对将她视为狱外最大情感寄托的溥仪来说,打击是巨大的,连抚顺战犯管理局都感到意外,尽力劝说李玉琴,她也因此一度动摇。   为了“挽救”这段关系,管理部门甚至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前所未有的决定,破除惯例,特地在战犯管理所内为他们安排同居一宿,这是新中国监狱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幕,一次试图让这对被时代捉弄的夫妻重拾感情的无奈尝试。   那一夜,两人单独相对,溥仪不住地流泪,李玉琴也泣不成声,那种并非源于感情不睦,而是被时代无情切割的痛苦,让他们肝肠寸断,可似乎谁也无力改变那个既定的结局。 最终,在1957年5月20日,法院同意了李玉琴的离婚要求,彻底结束了她与溥仪维系了十四年的婚姻,告别了“福贵人”的标签和过去的阴影,李玉琴在一年后的1958年,她与吉林省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黄毓庚喜结连理,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后来添得一子,终于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中,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幸福。 从一个因一张照片被意外选入深宫的“福贵人”,到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生、最终勇敢选择挣脱过去、重新开始的普通女性,她的故事,或许是在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不由自主的命运里,人依然可能,也必须,为自己寻找那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去追寻那份普通却真实的幸福与自主。

0 阅读:16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