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被俘的国民党中将宋希濂对解放军战士说:“仗打完了,没其他事了,你们可以回家种田了。” 宋希濂,1907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就靠着一股倔劲熬了出来。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一期,跟陈赓、徐向前这些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是同学。军校毕业后,他凭着脑子灵光和指挥硬气,在北伐战争里崭露头角。1933年,26岁的他当上了师长,1937年淞沪会战,他带着部队死磕上海,打出了名堂。次年,34岁就升到集团军总司令,在国民党军里算得上年轻有为。 抗战那几年,宋希濂没少出力。长沙保卫战、缅甸战役,他都带着部队拼过命,攒下不少口碑。可惜,他跟国民党绑得太死,抗战胜利后,内战一打起来,他的路就不好走了。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把他派到四川,任命为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带着十多万部队死守西南,想挡住人民解放军(PLA)的攻势。 那时候,宋希濂手下有第14和第20兵团,看似兵强马壮,可问题一大堆。部队里人心散了,指挥乱了套,蒋介石还对他不放心。1948年,陈明仁起义时,宋希濂接到过邀请,但他没敢动,还瞒着没报。蒋介石知道后,怀疑他靠不住,派人盯着他。宋希濂心里苦,但只能硬着头皮上。 1949年11月,PLA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发动解放西南的战役。宋希濂把主力拉到重庆武隆县西南的白马山,靠着乌江天险,摆了四道防线,想拖住PLA。蒋介石要求他守三个月,可现实没那么简单。11月21日,PLA开始进攻,炮火一响,宋的部队就顶不住了。两天激战下来,防线全崩,死了3000多人,1万多人被俘。援军罗广文那边也被打散,根本指望不上。 宋希濂傻眼了。他不想跟第20兵团的陈克非一起撤回重庆,怕被蒋介石收拾,干脆带着1万残兵往西跑,想逃到云南或者缅甸。可这时候,他内部也乱了。蒋介石的侄子毛景彪通过电报让陈克非监视他,宋希濂更觉得孤立无援。12月6日,他的部队跑到宜宾附近的牛喜场渡口,被当地民兵堵住。他下令强攻,好不容易抢下渡口,可部队已经累得不行。 12月19日,宋希濂带着不到2000人,打算渡河逃命,结果撞上PLA第155团的伏击。对方兵力不多,可宋的部队早没斗志,一打就散。宋希濂装成普通士兵想溜,但没跑几步就被围住,自杀没成,只好投降。被俘后,他先谎称自己是军需“周伯瑞”,可很快就露馅了。认出他身份的解放军告诉他,追击他的就一个团。宋希濂听完,脸都灰了,嘀咕着:“早知道是一个团,我就不这么跑了,不会这样。” 接着,他对解放军战士说了那句有名的话:“仗打完了,没其他事了,你们可以回家种田了。”这话听着像认输,可也不全是。宋希濂打了大半辈子仗,从黄埔出来,到抗战,再到内战,他亲眼看着国民党从强盛走到崩溃。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军事生涯的交代,也是对战争结束的一种释然。 被俘后,宋希濂被送到北京,关进功德林监狱,接受思想改造。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政府想让他转变观念,适应新社会。1959年,他被赦免,出来后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当了常务委员,干些政治咨询的活儿。后来,他还写了不少东西,记录内战和黄埔军校的经历,留下了挺有价值的历史材料。1980年,他去了美国,跟儿女团聚,1993年在那儿去世,活了85岁。 宋希濂这辈子,从战场上的硬汉,到被俘后的囚犯,再到晚年的文人,经历够坎坷。他那句“回家种田”,听着土,却挺真实。战争结束了,胜负定了,他一个败军之将,也只能接受现实。可这话里,也透着点对和平的盼头。毕竟,仗打完,普通人最想要的不就是安稳日子吗?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