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这两天讨论的供应链问题,为什么哪怕是关税大棒,也无法阻止中国小商品占领欧美市场。
传统认知认为,芯片等高精尖产品市场难占领,圣诞树玩具等简单的产品市场容易占领,但从现实角度看,可能恰恰相反
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产品,只要拿出政策,往往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典型就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美国千禧年前后的信息高速路。
针对一个明确的赛道,一个政策下去,地方政府给地,银行给融资,税务给免税,当地人才市场再出台一些人才引进策略,比如免费落户免费住所子女上学等。
只要技术不是特别高精尖,往往可以用较低成本打出不小的反馈。
尤其是在技术可行性已经被证明,正处于技术落地,产业链建设这个时间窗口。
一个技术如果特别难,确实会导致难以攻克,堆人也不行
但如果不是特别难,只是相对高精尖,且可行性和市场前景已经被证明,那么地方政府权衡之后,拿出政策工具,堆人堆资源,往往真能拿出不错的产品来,这个不错的标准,指的是在自由市场上都有一战之力。
如果再把就业岗位等因素算上,很多地方都有意愿搏一把。
也就是高精尖产品这块,属于看起来非常有难度,但其实可以跑通的路径。
他天然的高资金高资源门槛,会把很多竞争者挡在门外,有资源的玩家,下定决心拿出资源,基本都能上桌拼一把。
不论是当年特斯拉落户上海,还是后来合肥,成都投的一堆高新技术产业,都证明这条路可以走通。
当然,这个路径的缺陷在于,有的时候眼光不行,会投出一堆奇奇怪怪的项目,但无论如何,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而圣诞树、玩具娃娃这些义乌小商品类产品不一样,这些小商品属于,看起来特别简单,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谁下场都能做一个,但产业链非常精细,实际成本可能已经扣到一角一分。
国产汽车30W,同档外资车31万,很多人出于进口品牌的光环,意愿多付这一万的溢价。或者反过来,外资车30万,国产新能源31万,很多人出于支持国货的原因,也不介意多付这一万。
你说为了环保,我选择贵一万的新能源,大家会觉得你知行合一
但小商品呢?为了美国再次伟大,咱们的棒球帽必须得买made in USA?
为了美国再次伟大,咱们圣诞树不能买10美分的中国货,得买20美分的美国货?
这不扯淡吗?
高精尖产品,本身的高附加值,以及带来的光环效应,导致很多时候购买行为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大众往往意愿因为一些产品以外的因素购买非最优品。
但玩具娃娃这些民生类小商品,那真的是纯市场效应,一分钱就是一份货。而且非常细分,可能你补贴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某种意义上厨房辩论是合理的,他比军事竞争更具说服力,
总结就是
核弹等军事产品,市场因素最小,别说贵一个亿,你就是贵一百亿,也有大把人买单。
芯片手机新能源汽车,有市场因素,也有情绪因素,打出民族牌进口牌,贵几千一万,问题不大。
但圣诞树,玩具娃娃,锅碗瓢盆这些脱离宏大叙事的产品,那就真是完完全全市场说话,哪怕贵一块都卖不出去。
要对抗这些小商品,某种意义上,你是在对抗自由市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