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飒沓风华舞 2025-05-17 11:15:49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一九七六年七月底那个闷热的夏夜,河北省的天空还没透出一丝亮光。 凌晨三点四十二分,地面突然像波浪一样翻涌起来。 唐山地界上轰隆隆的巨响传到百里之外,四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都能感觉到床铺在晃动。 短短二十秒之后,二十四万条生命就被永远埋在废墟下。 相当于当时整个唐山市五分之一的人口。 离震中一百多公里的青龙县本该是受灾重地,可统计结果让全世界都张大了嘴巴。 整整四十七万人口,连个磕破皮的都没有。 这背后藏着两个普通干部难以想象的决断。 当时青龙县当家的是四十三岁的县委书记冉广岐,这位扛过枪打过仗的转业军人,九个月前才被派到县里主事。 七月十四日这天,县科委搞地震监测的王青春满头大汗跑进办公室,手里攥着从省里带回的会议记录本。 省地震局汪成民教授在会上用红笔划了重点。 唐山到滦县一带一个月内可能要出大事,震级不会低于六。 冉广岐捧着本子直奔会议室,十三个常委围着长条桌坐了半宿。 有人拍着桌子说这是动摇民心,有人劝他别拿仕途开玩笑。 窗户外头蝉叫得人心烦,最后冉广岐摸出烟盒在桌面上敲了三下。 "真要塌了,上万人命换我这顶乌纱帽,划算!" 第二天大清早,县城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就呜呜响开了花。 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镇里的粮站院里,老百姓端着碗蹲在地上边吃早饭边听通知。 "各家各户清门口堆的柴火垛,夜里睡觉不许关门窗,发现牲口乱窜赶紧往公社跑......" 大队干部挨家挨户检查,连六十多岁的五保户都被人架到打谷场睡了两宿。 有个老太太死活要守着水缸,民兵连长硬是连人带被褥给扛到空地上。 七月二十七号傍晚,王青春注意到气象站测到地电阻率突然暴跌,井里的水位跟着往上涨了三尺。 这些异常现象勾起了冉广岐在部队当参谋时的警觉,他连夜派人把守着各个村口,连马车经过扬起的尘土都要检查。 县医院的急救包全拆了封,学校操场支起上百口大铁锅煮着绿豆汤。 灾难在人们酣睡时突然降临。 青龙县八千多间土坯房像被抽了脊梁骨一样垮下来,可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搭着蓑衣棚。 王春霞家在崖子村的五间北房全塌了,可她和三个孩子裹着塑料布缩在葫芦架下,就着雨水喝完了暖壶里的红糖水。 交通局的统计表上写着:山体滑坡埋了十八公里县道,可连条狗都没伤着。 百里之外的唐山还在废墟里扒人时,开滦煤矿井下却创造了另一桩神话。 矿务局总工老赵是从六十年代就搞矿山地质的倔老头,他自打五月份开始就带着安全科往坑道里打立柱。 八级强震把地面上的绞车房震成了筛子,可正在六百米深处采煤的万名工人,愣是从十二个备用逃生通道全爬回了地面。 唯一的七人伤亡,还是竖井上塌下来的石块砸中了绞车。 这些惊险故事在二十年后才揭开谜底。 九六年春上,北京的联合国开发署来了个叫科尔的美国老太太。 她在参观完青龙县的防震陈列室后,把一枚镶着橄榄枝的纪念章郑重别在冉广岐胸前。 当年那份被省里收回的抗震简报,如今被翻译成六国文字摆在日内瓦的减灾中心展厅。 青龙县的预警经验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就在唐山地震前俩月,云南龙陵县刚练过这手绝活。 县中学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用脸盆扣井口,监测到水位波动异常后直接拉警报。 七月初那次6.7级地震,老百姓提前五分钟就蹲到晒谷场上,望着自家屋顶在蓝光里轰然倒地。 把这些活教材拼起来看,防灾就像手里攥着把救命的稻草。 唐山矿务局每年雷打不动做三次避难演习。 青龙县干部下村必查防震棚。 龙陵中学的地震兴趣小组现在都升级成了省级观测站。 如今各处地震带上修建的应急避难所,那些绿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都写着四十六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夏夜教会我们的生存课。 用老矿工们的话说:"地震这玩意就像山里的野猪,不定啥时辰就窜出来。咱把篱笆扎紧了,任它多大动静也伤不着院里下蛋的老母鸡。" 这句话被刻在唐山地震纪念碑基座上,和二十四万遇难者的名字一起,看着新城区的楼群在晨光里拔节生长。 从汶川到玉树,从九寨沟到泸定,这种生死关头的智慧,正在换个模样守护着更多屋檐下的平凡日夜。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中新网——唐山大地震震前有异兆 青龙县撤离无人伤亡)

0 阅读:4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