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许崇智到租界里避难。蒋介石担心他落入日军之手,先后两次派人给他送去共15万元,催促他早日离沪。 说起许崇智,可能很多人不太熟,但他在民国早期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886年,他出生在广州,家境显赫,可惜小时候父母双亡,全靠叔伯拉扯大。1901年,他考进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次年又去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那会儿正值清末风云激荡,1906年他加入同盟会,从此投身革命事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直接带队领导福州起义,光复福建,还当上了海陆军总司令,风头一时无两。到1925年,他更是在广州国民政府当上了军事部长,算是事业巅峰。 不过,好景不长。后来蒋介石崛起,许崇智渐渐被挤出权力中心。这里面的事儿挺复杂,说白了就是政治斗争的常态:你强我弱,我强你退。蒋介石上位后,许崇智的地位一落千丈,慢慢淡出了核心圈子,成了个“边缘人”。但他骨子里那股革命精神没丢,尤其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他直接拒绝跟日军合作,民族气节还是杠杠的。 1937年11月,日军打下上海,整个城市乱成一团。许崇智那时候已经不是什么大人物了,51岁的他选择躲进租界避难。租界是个啥地方?简单说,就是外国控制的地盘,暂时还能挡一挡日军的爪子。许崇智选这儿躲着,一来是没办法,二来也可能是想喘口气,看看局势再说。 但日军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占领上海后,肯定盯着这些“漏网之鱼”。许崇智这种有过革命资历、又跟国民党高层沾亲带故的人,落在日本人手里,要么被拉拢当傀儡,要么直接没命。风险不小,他自己心里估计也清楚。 就在这节骨眼上,蒋介石出手了。他先后派人给许崇智送去15万元,还催他赶紧离开上海。这15万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普通人家一辈子都见不着这么多钱。蒋介石为啥这么大方?而且还这么急? 先说这钱的作用。许崇智收下后,主要拿来维持生计,毕竟避难不是度假,没钱啥都干不了。后来他靠这笔钱撑到了1939年,秘密跑去了香港。可见,这15万真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但蒋介石的动机就值得琢磨了。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老战友的情谊,毕竟两人早年在革命时并肩作战过。可现实没这么简单。1925年蒋介石排挤许崇智时,可没留啥情面。现在突然这么关心,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更靠谱的解释是,蒋介石怕许崇智被日军抓住后“坏事”。许崇智要是投降了,或者被逼着当傀儡,对蒋介石的抗战大局是个打击。毕竟,许崇智在军界和革命圈子里还有点名气,他要是“叛变”,国民党脸面挂不住不说,还可能动摇军心。所以,这15万与其说是人情,不如说是战略投资——花钱买个保险,保住自己的阵营不乱。 收到这笔钱,许崇智没多犹豫,赶紧安排自己的路子。1939年,他秘密溜到香港,算是暂时脱离了危险。可这只是开始。1940年,他又去了重庆,想投奔蒋介石谋个差事,结果只捞了个虚职,挺失望的,没多久就回了香港。 1941年,香港也沦陷了,他被日军抓住。这回真到了生死关头。日军肯定想拉他下水,可许崇智硬气得很,死活不合作。后来熬到1944年,他瞅准机会逃到澳门,1946年又回了上海,还试着做生意重新站起来。直到1965年,他在香港病逝,活了78岁。 从头到尾,许崇智没干过啥丢人的事。面对日军的威胁,他宁可被关着也不低头;拿到蒋介石的钱,他也没得意忘形,而是老老实实用来保命。这人虽然被时代边缘化了,但骨子里的底线没丢。 回头看蒋介石这15万,既有现实算计,也有那么点人情味。说算计,是因为他真不想让许崇智成为抗战的“定时炸弹”;说人情味,是因为他没直接不管不问,毕竟两人当年好歹是袍泽。 而许崇智呢?他拿了这钱,既没感恩戴德,也没翻脸不认人,就是低调地走自己的路。他跟蒋介石的关系,早就不复当年的热乎劲儿,但关键时刻,这笔钱确实救了他一命。 这段历史没啥惊天动地的戏剧性,却挺接地气。两个老战友,一个想保大局,一个想保自己,彼此没太多矫情,也没撕破脸,就这么在乱世里各走各的道。 1937年的这事儿,不光是许崇智和蒋介石的故事,还能让我们看到乱世里人性的复杂。有人说历史是冰冷的,可仔细想想,它其实全是活生生的人在做抉择。许崇智选了坚持,蒋介石选了出手,15万块钱串起了一段恩怨纠葛,也让后人多了些唏嘘。 再说,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没解开:如果许崇智没拿到这钱,他会咋样?是死扛到底,还是扛不住压力?历史没如果,但这悬念挺勾人。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
【4评论】【6点赞】
乐淘淘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