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子和一位老翁探讨人生意义,老翁说道:“我这一辈子游手好闲轻松度日,没种过

亲姐姐的安安 2025-05-16 15:41:46

一天,老子和一位老翁探讨人生意义,老翁说道:“我这一辈子游手好闲轻松度日,没种过庄稼也没盖过砖瓦,却活了106岁,那些勤恳劳碌的人却换来了早死,你说可笑不可笑。”老子听后命人拿来一块板砖…… 老翁言辞间颇有些自得,他向老子说道:“我这一生,从未从事过稼穑之事,也未曾参与过土木营建,整日游手好闲,过得逍遥自在,却能安享如此高寿。反观那些终日勤恳劳碌之人,往往过早离世,您说这世事可笑不可笑?” 老翁此言一出,周围不少人纷纷露出赞同之色。 在封建社会,底层劳动者生活困苦,正如古诗所云“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他们辛苦劳作却难以维持生计,老翁的话无疑勾起了他们的伤心事,一些人开始附和:“是啊,我们如此卖力干活,到头来却可能一场空。” 老翁又强调一遍:“那些和我同龄的人,他们这辈子种了不少田,盖了不少房子。可生前却无一席之地,也没吃饱过饭,还白白累死,你说何为道啊?” 老子听闻老翁这番言论,并未立即反驳,而是命人取来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置在老翁面前。 老子面带微笑,问道:“若只能在这二者中选其一,您会作何选择?” 老翁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伸手拿起砖头,说道:“这石头毫无棱角,既不能横着用,也不能竖着用,实在是没有用处。而这砖头,可以建造房屋、搭建架子,就算当作枕头也算是个物件,用处可大多了。” 老子见老翁心意已决,便转身询问众人:“大家呢,你们会选哪一个?”众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要选砖头,理由与老翁如出一辙,皆认为要挑选有用的东西。 老子微微点头,随即举起砖头和石头,再次询问老翁:“那么依您之见,这两样东西,谁的寿命更长呢?” 老翁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还用问,自然是石头。砖头历经风吹日晒,会逐渐变得脆弱易碎,而石头却能历经万年而不朽。” 老子听后,释然一笑,缓缓说道:“石头寿命虽长,但你们都不选择它;砖头寿命虽短,却人人都需要它。倘若我只有一块砖头,想必大家都会争抢。由此可见,活得长久又有什么用呢?说到底,一件事物有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它是否有用。” 老子进一步阐释道:“天地万物皆如此理。寿命虽短,但只要对人有益,即便死去也会被人铭记;寿命虽长,却对人毫无益处,死后也会悄无声息,被人摒弃。这样的活着与死去又有何区别?”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黄石公所著的《素书》。 据记载,黄石公是秦朝时期的一位隐士,他精通修身养性、谋略纵横之术。黄石公预料到秦朝必将灭亡,而汉朝将会崛起,于是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凝聚成《素书》,传授给了张良。 张良凭借《素书》中的智慧,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黄石公曾叮嘱张良,此书不可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张良一生都未曾遇到符合这一标准的人,最终只能将此书带入坟墓。 五百年后,一伙盗墓贼在盗掘张良墓时,掀开了张良的玉枕,在玉枕之下发现了这本奇书。《素书》全书共计1336个字,字字珠玑,当时的人们传言,得到《素书》便可成为帝王之师。 《素书》包罗万象,涵盖了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修身正己四大思想体系,提供了许多经世致用之术,蕴含着立身的智慧。 例如,书中关于时局有这样一段论述:“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许多贤人君子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在乱世中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挺身而出,成就一番大业。

0 阅读:29
亲姐姐的安安

亲姐姐的安安

亲姐姐的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