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 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你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2岁了。”
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仁德,受百姓拥戴,然而晚年,包家香火却几度濒临绝迹。
1059年,张府灯结彩,六旬的包拯迎来六十大寿,欢乐的气氛却无法填补他心中的空洞,这一场本该儿孙绕膝的生日宴,包拯却是孑然一身。
“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他感叹道,在场的宾客无不为老臣黯然神伤的话语落泪。
忽然,儿媳崔氏跪地大哭,她告知包拯,他其实还有一个两岁大的幼子包綖在世。
他闻言惊讶万分,原来,他唯一的儿子包繶,早年娶了当朝大臣崔彦博的女儿崔氏为妻,婚后不久,崔氏便为包家诞下了长孙包文辅,一家人其乐融融。
谁知好景不长,包繶外出时染了风寒,竟一病不起,早早离世,五岁的包文辅也继而感染患病,终因年幼无力抵抗,殒命风寒。
眼见香火就此阙灭,包拯的老妻董氏建议他纳妾延续血脉,无奈之下,包拯只得从董氏房中选了年轻貌美的丫鬟孙氏为妾。
起初,孙氏还算温顺恭敬,然而日久生权,她变得目中无人,不再尊敬主母,也不和睦相处,包拯忍无可忍,将她打发回了娘家。
没想到,孙氏回娘家后忽然有了身孕,无处安置,她只得向崔氏求助,崔氏施舍银钱,扶持她平安生产,幼子出世后,崔氏便把孩子抱回了包家。
崔氏瞒着公婆,将这个孩子悄悄养大,直到包拯六十大寿的这天,她才抱出这个两岁的儿子,原来他就是孙氏所生的孩子。
包拯和董氏老两口欣喜不已,为这个晚辈命名包綖,寓意香火绵延,虽然养育后代的任务落在年迈的两人身上略显艰难,幸而儿媳崔氏承担起了抚育包綖的重任。
崔氏视这个孩子如同己出,将他悉心抚养长大,待他长到了十八岁,崔氏便凭借两家的威名,为包綖聘得了当时名门望族文氏的千金为妻。
文小姐聪慧贤淑,很得包綖喜爱,两人婚后感情甚笃,包拯和董氏也看在眼里,终于可以高枕无忧。
文小姐不但孝顺公婆,对作为养母的崔氏也极为敬重,崔氏终老之时,享受着包綖和媳妇的孝顺,平平安安地离世。
包拯这一生风风雨雨,晚景却因崔氏的一时心善,还有余子而不至孤苦,虽然以前的悲痛无法抹去,但香火得以传承,也令他欣慰。
北宋末年,包拯去世后,包綖承父业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包家从绝继又复再兴,香火绵绵,这一切都有赖于儿媳崔氏的大度和无私奉献。
崔氏的高尚品格和宽厚胸怀,成就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她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颂,虽经劫难,但有人秉烛不灭,香火方得以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