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宋时轮在饭店吃饭,无意间听到老板的名字,他手猛地一抖、放下筷子对服务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5-15 16:29:57

1950年,宋时轮在饭店吃饭,无意间听到老板的名字,他手猛地一抖、放下筷子对服务员说:“快带我见她!”

1950年深冬的上海街头飘着细雪,刚上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的宋时轮裹着军大衣走进一家普通餐馆。

服务员递上菜单时随口提起老板娘自创的特色菜,这无心之言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突然站起身,军装下摆带倒了椅子都顾不上扶。

二十多年了,那个救过他性命的恩人终于有了下落。

时间倒回1929年隆冬,上海法租界梧桐树上结着冰棱。

刚出狱的宋时轮裹着破棉袄缩在街角,三天没吃饭的年轻人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恰巧出门采买的董竹君发现了这个快要冻僵的小伙子,二话不说把人扶进自家小饭馆,热腾腾的菜粥配上厚棉袍,临走还塞了八块大洋当盘缠。

那年头的八块钱能买三百斤大米,可董竹君眼皮都没眨。

她看不得年轻人受苦。

要说这位传奇女子,故事得从黄浦江边的烟花巷说起。

1900年出生的董竹君原本姓毛,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十三岁就被卖进青楼换了八十块现大洋。

别的姑娘认命学唱曲儿接客,她却偷偷攒钱买书识字。

十六岁那年遇上了来谈事的革命党人夏之时,两人趁夜翻墙私奔,坐着小火轮东渡日本求学。

谁料十年婚姻破碎,带着四个孩子净身出户的她,硬是靠典当首饰在上海滩开出了名震四方的锦江饭店。

话说宋时轮揣着救命钱没回湖南老家,转头就投奔了红军队伍。

二十年来从井冈山打到淮海战役,军装口袋里始终留着块褪色的蓝布。

那是董竹君当年裹钱用的帕子。

上海解放后他寻遍老城区,可当年小饭馆早没了踪影,谁成想新开的国营饭店里,服务员擦着桌子说了句"咱们董经理的手艺"。

重逢那日董竹君正在后厨切冬笋,听见前头说有位将军找,围裙都来不及解就往外走。

两人四目相对时,宋时轮啪地立正敬礼,四十多岁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

董竹君眯着眼看了半天,直到对方说起八块大洋和蓝布包,才拍着大腿哎呀一声:"当年瘦得跟竹竿似的小伢子,如今长得比杜月笙还气派!"

说起杜月笙,那可是锦江饭店的老主顾。

当年这位青帮大佬天天来吃回锅肉,嫌等位麻烦非要入股,董竹君愣是没答应。

转头在二楼给他留了专属包厢,墙上挂着张大千画的墨竹。

既不得罪人又守住买卖,这份精明让黄金荣都竖大拇指。

可就是这么个八面玲珑的生意人,抗战时期把整层楼腾给地下党当联络站,气得日本人把她名字写进暗杀名单。

最悬的一次在1941年春天,七十六号特务的子弹擦着耳根飞过,董竹君把账本往黄包车底下一塞,带着伙计们钻地道跑了二里地。

后来逃到菲律宾开分店,赚的钱全换成盘尼西林往国内送。

等1945年胜利回沪,三层小楼早被炸成废墟,她蹲在瓦砾堆里扒拉出半块招牌,擦擦灰又挂了起来。

要说这锦江饭店,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当初只是个六张桌子的小馆子,硬是靠着手撕兔肉和樟茶鸭子闯出名堂。

宋时轮记得清楚,二十年前那碗救命的菜粥里搁了火腿末,如今再尝经理特供版,味道分毫不差。

董竹君端着茶杯笑:"当年给你盛粥的海碗,现在搁在库房当传家宝呢。"

1951年公私合营那阵子,董竹君把经营二十年的产业全数上交。

有人说她傻,她却指着外滩飘扬的红旗:"当年资助小宋八块钱,如今换回太平世道,这买卖赚大发了。"

后来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照样穿着蓝布衫挤公交,见到街边流浪汉还是会塞馒头。

就像1929年冬天那个清晨。

1997年秋天,九十七岁的董竹君在北京安然离世。

追悼会上有副挽联写得好:"青楼炼狱识炎凉,锦江春色润山河"。

当年她救下的年轻人,后来成了开国上将;

她保护过的地下党员,有的当上了部长。

而她自己最得意的,始终是灶台上那锅冒着热气的腌笃鲜。 ‘ 能暖人肠胃,能救人性命,这才是最实在的功德。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