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郑洞国年仅21岁的小女儿遇害,噩耗传来,74岁的郑洞国失声痛哭,悲痛之下,他向上级提了一个要求。
本该在家中安享晚年,守着年老的时光,期待着自己唯一的亲女儿郑安玉健康成长,笑语盈门。
这个平静的世界在一夜之间崩塌。
郑安玉被杀害了,死于一名同事之手,凶手是个年轻的男人,陈某,那一刻,郑洞国的世界几乎完全崩溃。
郑安玉是郑洞国与顾贤娟的女儿,郑洞国已五十岁,而顾贤娟三十五岁时,他们迎来了这个孩子。
是他们晚年的希望,是两人晚年唯一的亲密伴侣。
当顾贤娟在1972年因病去世时,郑安玉成了郑洞国的全部。
郑洞国视她如命,没想到,她的命会在二十一岁时,以如此残忍的方式终结。
凶手陈某,是印刷厂的一名同事,背景不一般——“高级干部的后代”。
陈某自郑安玉入职起,就对她展开了骚扰。
郑安玉家教严谨,对这种仗势欺人的行径极为反感,一直拒绝着陈某的追求,陈某的自尊心受挫,开始变得异常扭曲。
他担心,郑安玉考上大学后,自己将彻底,失去和她在一起的机会。
案发的那晚,他潜入了她的宿舍,以“最后摊牌”为名,冷血地用刀刺死了郑安玉,还故意制造了一个密室自杀的假象。
消息传来,郑洞国几乎不敢相信。“悲痛欲绝”,这四个字,完全不足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没有任何征兆,这个杀人凶手,突然破坏了他所有的希望,带走了他唯一的亲女儿。
郑洞国原本稳重低调,历经抗战与政治风云的洗礼,深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
当他得知噩耗时,他当着送信人面痛哭失声,无法言语。
那一刻,他决心不再隐忍,立刻写信给中央领导,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尽快破案,严惩凶手。”
这封信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安部很快决定成立专案组,由北京市公安局精干力量介入调查。
案件牵动了整个国家的关注,那时的技术条件相对有限,案件侦破的难度极大。
案件的突破出现在案发现场,郑安玉的宿舍门窗都被反锁,现场没有外人进入的痕迹,这显然是一个“密室”案件。
警方仔细勘查后发现,凶手通过用猴皮筋拉住门锁弹簧,制造了一个密室的假象。
这一发现,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线索。
此外,警方还发现郑安玉的日记中,多次提及过陈某的骚扰,这一点成为警方,锁定陈某的关键证据。
通过调查,警方很快锁定了陈某,并对其展开了审讯。
在压力下,陈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因无法忍受郑安玉的拒绝,他决定用最极端的方式来“毁掉”她。
陈某的扭曲心理令人震惊。他宁愿让郑安玉死,也不愿意接受她的拒绝。
他将一场单纯的追求,演变成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案件调查迅速推进,1978年,陈某最终被判处死刑,并于同年执行了枪决。
案件的结局无法抚平郑洞国心中的痛。他失去了他唯一的亲女儿。
郑安玉的死,对郑洞国打击巨大。
据一些亲友回忆,郑洞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急剧下降,他原本挺拔的身躯,迅速佝偻下来,连战友上门探望时,他也拒绝接待。
那个曾经坚强的老将军,承受了人世间最沉重的打击。
为了转移自己的痛苦,郑洞国开始全力投入到,两岸统一的工作中,频繁接待台湾的故旧,呼吁两岸和平统一。
晚年不断念叨着,未见的遗憾,尽管心头永远有一个痛,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
直到1991年,郑洞国因病去世。
郑安玉的死,如同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郑洞国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