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锅了

百年战争录 2025-05-14 11:10:49

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锅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带着家人辗转南方。

最初,他们从北平逃至长沙,再到昆明,最后安顿在四川李庄。

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日常生活无一不充满艰难。昆明物价飞涨,教授的薪水仅能勉强维持生活。

为了补贴家用,林徽因每日往返四次山坡,到云南大学兼职教英语,身体日渐虚弱的她,肺结核病情因劳累而加剧,几乎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甚至不得不上街摆摊卖旧衣。林徽因也不得不将钢笔、手表等私人物品变卖,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无法维持家中的基本生计。

李庄的日子更加艰难,湿润的气候与营养不良,导致林徽因的肺结核反复发作。

她高烧数周不退,家里的衣物破旧至需要反复缝补。

她的儿子梁从诫甚至只能赤脚上学,餐桌上常常只有糙米和野菜。

生活如此艰苦,梁思成依然坚持,维持中国营造学社的运作,甚至不得不向,国民政府“乞讨”经费,梁思成常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煮皮鞋吃”。

在这贫困与困境中,林徽因依然,承担着照顾家人和亲戚的责任。

她的母亲何雪媛干预了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照顾17位亲戚,包括因参与“一二·九运动”而被追捕的梁思成的妹妹梁思懿、丧偶后的梁思庄及其女儿,还有她的同父异母弟弟林恒。

家中有仆人帮忙,林徽因却几乎亲力亲为,整理亲戚的行李、协调作息,身心俱疲。

那时的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生活像一张不断被拉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在这些困境中,林徽因通过信件,向她的美国好友费慰梅求助。

她写道:“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锅了。”

信中的语气轻描淡写,其背后隐藏的困苦却让人触动。

她没有提及自己日益严重的肺结核,也没有在信中表现出太多的哀怨,附上了一幅自嘲的“梁氏招待所”漫画,试图用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困境带来的尴尬。

信中的内容密密麻麻,黄纸几乎没有空白,显露出她在生活中的极度节省。

还在信中隐晦提及了,弟弟林恒的死讯,写道:“国破家亡,我只剩哀哭。”

费慰梅收到信后,立刻寄出了1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教授数个月的工资,并附信邀请林徽因夫妇赴美避难。

费慰梅了解林徽因的性格,知道她“非绝境不求援”,因此没有多问细节,而是直接以行动表示支持。

这种善意的援助对于林徽因而言,是金钱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援助,林徽因却作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

她回绝了费慰梅的邀请,告诉她:“我们要留在祖国。”

这并非她不愿接受帮助,而是深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她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林徽因和梁思成坚持要留在祖国,完成他们的学术使命,她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林徽因依然在李庄病榻上坚持整理《建筑史》的资料,最终为这部重要著作完成了10万字的手稿。

林徽因的这一决定,深深根植于,她对民族的忠诚和对家国的担当。

她目睹日军轰炸,亲历人民的苦难。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坚守,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她不愿在国家的困境面前选择“苟安”,她和梁思成的心中,始终怀抱着“共赴国难”的信念。

在这段时间里,林徽因是作为一位学者和母亲的角色,她更是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选择了与民族共命运。

林徽因的选择充满了牺牲和坚持。她拒绝了走向安全的路,选择了与祖国共度难关。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林徽因和梁思成,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文化,与学术事业保留了一线希望。

他们没有逃避,而是继续坚守,即便是在物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

林徽因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坚持自己的责任,她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将永载史册,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西门左首

西门左首

2
2025-05-14 12:40

林家满门忠烈,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