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从高风险食品变为全球基础食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技术进步
• 杀菌技术的发明:1871年,路易·巴斯德发明巴氏消毒法,将牛奶加热到72℃-75℃,能杀死有害细菌,又最大程度保留有益成分和味道。后来高温灭菌等技术也得到发展,让牛奶更安全。
• 包装技术的发展:1879年,鲁本·劳辛发明利乐包装,实现牛奶无菌运输与长期保存。之后还有各种密封包装技术出现,减少牛奶在储存和运输中被污染的风险。
产业发展
• 冷链技术的完善:20世纪,冰箱的出现使奶类保存更便利。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让牛奶在运输、销售等环节都能处于低温环境,延长保质期,保证品质。
• 规模化生产与运输:工业化使牛奶成为大规模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商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让液态奶运送更便捷,建立起从农场到居民家门口的运输体系。
营养认知
• 营养价值的宣传: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后,牛奶被宣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健康。如1918年,艾尔玛·麦科勒姆称喝牛奶的人更高大、更长寿,影响了社会对牛奶的认知。
• 营养需求的增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牛奶制品成为战略物资,用来改善士兵营养失调。同时,职业妇女增多,母乳喂养减少,牛奶成为婴儿和儿童的重要营养来源。
质量监管
• 质量标准的建立:各国纷纷制定牛奶的质量检验标准,对奶源、生产过程、包装等环节进行规范。如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统一了牛奶等食品的质量检验标准。
• 监管体系的完善:政府加强对牛奶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牛奶的质量安全。如英国的“干净牛奶运动”推动了牛奶检查和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