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2022年,两位老人感觉去日无多,趁有生之年千里迢迢来到儿子的墓前,他们

佳说历纪 2025-05-13 20:40:00

泪目了!2022年,两位老人感觉去日无多,趁有生之年千里迢迢来到儿子的墓前,他们分坐两旁,拍下了这张催人泪下的“全家福”。

1979年春天的云南边境笼罩在硝烟里,曹启东老两口蜷缩在山东老家炕头时,他们二十出头的独子曹刚正趴在潮湿的猫耳洞里。

这个浓眉大眼的山东小伙刚在三个月前给家里寄了封信,信纸边角还沾着训练场的泥土。

曹家的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曹启东打小生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十六岁就跟着部队南征北战。

他常跟儿子念叨当年打仗的事:腊月天裹着单衣急行军,炊事班的大铁锅煮着野菜糊糊,打完胜仗老百姓往战士兜里塞烤红薯。

这些故事像种子似的埋在曹刚心里,慢慢长成了参军报国的念想。

十八岁那年,曹刚瞒着爹娘在征兵处按了红手印。

等通知书送到家,曹启东攥着那张薄纸在堂屋转了三圈,最后重重叹口气。

当娘的一边抹眼泪一边给儿子纳鞋底,针脚密得能防子弹。

临行前夜,爷俩蹲在灶台边抽旱烟,火星子在黑暗里忽明忽暗。

前线的生活比曹刚想的还苦,猫耳洞里的耗子比巴掌大,雨季时积水能淹到腰眼。

但小伙子们有股子犟劲,趴在泥水里盯梢能三天三夜不挪窝。

那年二月十七号,曹刚所在连队接到死守沙堡垒的命令。这地方卡着咽喉要道,丢了它整个防线都得垮。

敌军是半夜摸上来的。照明弹把天空照得雪亮,炮弹炸起的土块雨点似的往下砸。

曹刚左腿中弹那会,正猫腰往机枪点跑。

血顺着裤管往下淌,烫得沙地直冒烟,眼瞅着战友要被包饺子,他愣是拖着伤腿扑到掩体缺口,抄起冲锋枪就是一梭子。

后来打扫战场的文书说,曹刚胸口那个弹孔比铜钱还大。

连队花名册上用红笔划名字时,指导员的手直哆嗦。远在千里之外的曹家老宅,那封沾着红土的遗书和阵亡通知书前后脚送到,把老两口的魂都扯碎了。

日子像推磨似的转,曹启东老两口守着儿子军装照过了二十多年,直到新世纪钟声敲响。

2000年清明,七旬老人拄着拐杖站在云南的烈士墓前,颤抖着摸石碑上"曹刚"两个字。

快门按下的瞬间,山风卷起老太太的白发,飘落在冰凉的墓碑上。

这些年政府没忘记英雄。陵园管理员说,每年清明都有学生来献花。

前些日子刷短视频,看见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蹲在曹刚墓前擦碑,擦得能照见人影。

去年建军节,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更新了英烈档案,曹刚的立功证书扫描件第一次公开,泛黄的纸页上还能看清"一等功"三个红字。

要说最让人挂心的还是曹家二老。早几年社区干部上门,说要把老人接去养老院,

老两口直摆手:"守着这屋,就像守着娃小时候。"

去年重阳节,县电视台拍了个纪录片,镜头里的曹老汉对着儿子的军功章抹眼泪,老太太却笑着指窗台上的君子兰:"刚子小时候最爱摆弄这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老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

如今边境线上的沙堡垒早成了旅游景点,解说员总爱指着战壕讲当年的故事。

有个常来遛弯的老伯说,他亲眼见过守墓人在曹刚墓前放山楂糕——那是山东老家的味道。

信息来源: 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对越自卫反击战英烈档案》 云南卫视纪录片《永远的丰碑》 山东晚报《寻访齐鲁英烈家属》 退役军人事务部官方微博 央视新闻客户端《英雄故事系列报道》

0 阅读:0
佳说历纪

佳说历纪

每个人物都有温度, 每个故事都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