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河北唐县,白求恩烈士安葬的现场,由于当时他牺牲在前线,交通队偷偷将白求恩遗体化装成重伤员,抬着担架急行军五天后,才转移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白求恩,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医生,怀着拯救生命的初心来到了中国,投身于抗日战争的前线,这位胸外科专家,兼具共产主义信仰,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改变了无数中国士兵的命运。 在那个战争笼罩的时代,白求恩不仅仅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更是一个为人类正义事业付出全部的国际主义者。 白求恩的故事开始于1938年,当时他远离故土,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决心投入到中国抗日的血战中,他从加拿大出发,带着医疗队和药品,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延安。 在那里,他看到的是战火连天的中国大地,看到的是无数因缺乏医疗资源而死于战伤的伤员。 延安的医院设备简陋,药品严重短缺,许多伤员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情愈发恶化,面对这一切,白求恩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救治工作。 在白求恩到来后的短短四个星期里,他不仅为500多名伤员做了详细检查,还成功完成了147台手术。 医疗队的工作效率和士气在他带领下迅速提升,尽管延安医院的条件艰苦,白求恩并未因艰难的环境而有所抱怨。 他不仅从西方医疗体系中总结出适合中国的治疗方法,还主动向当地医生传授先进的外科技术,这段时间里,白求恩的无私奉献和专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身边的人。 然而,留在后方救治伤员的工作,始终无法解决前线战士面临的生死困境,无论在延安多么努力,伤员的伤情依然会在转运途中恶化。 每次从前线传来的伤员,都意味着更多的人因为错失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白求恩意识到,唯有亲赴前线,才能真正挽救那些处于生死边缘的战士。 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得到了党组织的同意,前往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到达前线后,白求恩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想象,伤员躺在简陋的床铺上,环境恶劣,医疗物资匮乏。 尽管如此,白求恩并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迅速投入到最艰难的工作中,在晋察冀,他不仅帮助建设了一座简单而高效的流动医疗队,还教授本土医务人员外科技术,为八路军的医疗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9年,河北省的战斗愈发激烈,日军加大了对我军的进攻,随着战斗的升级,伤员不断涌入医疗站。 白求恩带领医疗队迅速转移到离前线仅有五公里的小寺庙中搭建手术室,这座小庙原本废弃,破旧的建筑和简陋的设施并没有让白求恩退缩。 他将其清理干净,设立了简易的手术台,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工作,硝烟弥漫,炮火不断,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员们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前线的伤员提供宝贵的救治。 正是这个时候,白求恩不幸在手术中被伤员的骨头划伤了左手中指,尽管伤口不大,但在战地条件下,缺乏消毒设备和医疗资源,感染迅速发生。 几天后,白求恩的手指红肿发热,但他仍坚持为伤员进行手术,即便是在感染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不休息,继续为战士们救治,直到无法忍受的剧烈痛楚逼得他不得不放下手术刀。 就在白求恩的健康急剧恶化时,日军的逼近使得医疗站不得不迅速撤离,由于日军的封锁,白求恩的遗体不得不秘密转移,当时,由于局势严峻,交通队冒着生命危险,将白求恩的遗体伪装成重伤员。 担架队伍小心翼翼地行进,路途崎岖难行,但为了避免被日军发现,他们只能在夜幕下快速移动,那五天,抬担架的人们穿越山丘,走过崎岖的道路,脚步沉重,疲惫不堪。 最终,白求恩的遗体被成功转移到唐县,于家寨安葬,尽管当时的条件简陋,葬礼却异常庄重,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了白求恩的葬礼,战友们泪流满面,表达了对这位国际主义英雄的深切怀念。 毛主席亲自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深情地回顾了白求恩的事迹,并号召全国人民铭记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白求恩的牺牲震动了中国全体人民,他为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永载史册,1940年,晋察冀边区特意修建了白求恩陵园,并为他树立了雕像,纪念这位为中国人民奉献一生的国际主义战士。 白求恩不仅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他的精神也如火种一般,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正义、为人道主义事业而奋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白求恩墓历次修建的前因后事 河北青年报——白求恩牺牲后,烈士墓进行过3次迁葬,还留下了两座石雕像存世
1939年,河北唐县,白求恩烈士安葬的现场,由于当时他牺牲在前线,交通队偷偷将白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5-13 12:28: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