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不可能回流了,非常简单的问题!以前国内低端的纺织业转移到东南亚,还会回流到国内来吗?即使回来,还会有人愿意去干纺织业吗? 这事儿就像让北极熊去热带沙滩度假 —— 看着挺热闹,实际根本行不通。全球产业链分工就像一场 “资源大接龙”,谁的成本低、效率高,谁就接下一棒。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靠纺织业起家,那时候农民工月薪几百块,老外看了直呼 “白菜价”。可现在呢?长三角纺织厂普工月薪轻松破万,越南、孟加拉国工人工资只有咱们的三分之一,连印尼纺织女工后背都被汗水洇出盐霜,还在为每小时 0.8 美元拼命。这种成本差距,就像让小学生和大学生比微积分,结果一目了然。 那中国咋办呢?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饭碗被抢走。江苏盛泽的纺织厂直接玩了把 “变形记”:以前车间里全是弯腰驼背的工人,现在换成 192 台进口喷气织机,原料从管道自动 “飞” 到楼上,梳棉、纺纱全由机器人搞定,产能比传统模式高 10 倍,成本还降了 15%。更绝的是,数据大屏实时盯着每台设备的 “健康状况”,连机器咳嗽两声都能提前预警。这种 “黑灯工厂” 模式,让东南亚同行只能望洋兴叹 —— 他们就算咬牙买了中国二手设备,回报周期也比培训三代工人还长。 美国也想把制造业弄回去,结果咋样呢?富士康当年在威斯康星州画了个 “大饼”,说要投资 100 亿美元建液晶面板厂,特朗普兴奋得直挥金铲子。结果 7 年过去了,3000 英亩土地上只立着个孤零零的玻璃球,被当地人嘲笑为 “烂尾大球”。供应链跟不上,从墨西哥进口零部件成本飙升 3000 美元;招不到人,招聘会只来了 300 个面试的,最后还得从中国调工程师。美国工人时薪 37 美元,是越南的 12 倍,这哪是建厂,分明是在烧钱玩行为艺术。连《华尔街日报》都忍不住吐槽:40 亿美元补贴,连个硅谷的影子都没砸出来。 再看中国,早把眼光从 “搬砖” 转向 “造火箭”。杭汽轮集团搞出的 F 级 50 兆瓦重型燃气轮机,能满足一个中等县城一年的用电需求,技术指标跟世界顶尖水平肩并肩。这种 “争气机” 一亮相,直接打破国外垄断,让咱们在高端装备领域挺直了腰杆。要是低端纺织业真回流了,让那些会写代码、懂 AI 的年轻人去踩缝纫机?这不是让博士生去扫大街嘛 —— 资源错配到这份上,连巴菲特都得摇头。
中国抛美债又买回来,这波操作到底啥套路?美国36万亿债务压顶,还能撑多久?最近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