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7月8日晚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二(7月8日)说,欧盟将在本月举行的峰会上寻求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并要求中国放宽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放松稀土出口管制。” 这话乍一听挺冠冕堂皇,但结合欧盟近期的一系列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说白了,欧盟这招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欧盟去年10月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理由是所谓“中国政府补贴扭曲市场”。可明眼人都知道,中国汽车产业能崛起靠的是开放竞争和技术突破,特斯拉上海工厂2025年交付量同比增长,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在华销量占比超30%,这些事实都被欧盟选择性无视了。 紧接着,今年6月,欧盟又出台新规,限制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声称是为了“公平竞争”。可谁都清楚,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去年增长12%,其中高端设备如CT、核磁的国产替代率已超50%,联影医疗等企业在欧盟15国以上实现规模化装机。欧盟这时候搞限制,说白了就是怕中国企业抢了西门子、飞利浦的蛋糕。 欧盟一边抱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影响其绿色转型,一边却在G7峰会上污蔑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可事实是,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惯例,2022年以来已有十多个国家出台类似措施,OECD数据显示全球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五年内增加了5倍。而且中方早就明确,只要符合民用需求,稀土出口许可申请都能通过“快速通道”审批,今年已批准多起合规申请。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盟的战略焦虑。王毅外长访问欧盟时,反复强调中欧要做“稳定之锚”,但欧盟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始终分裂。一方面,德国、法国等国家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中德贸易额达2018.8亿美元,德国是对华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另一方面,欧盟又在美国压力下搞“去风险”,配合美国调查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依赖,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关键领域。这种摇摆,本质是欧盟既想享受中国发展红利,又不愿承认中国产业升级的现实。
外媒7月8日晚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二(7月8日)说,欧盟将在本月举
国际事件纵深谈
2025-07-10 06:38:11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