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航空界的“大块头”,米-26直升机和伊尔-76运输机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两个名字。这俩家伙都是前苏联航空工业的骄傲,一个是天上飞的“大力士”,一个是地面起降的“搬运工”。但你要是没亲眼见过它们并排停在一起,尤其是米-26停在伊尔-76前面那场面,估计很难想象米-26到底有多夸张。 米-26是苏联米里设计局搞出来的重型直升机,时间得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会儿苏联的需求很明确:需要一架能在偏远地区、恶劣环境下扛重活的直升机。之前他们有米-6,已经挺能干了,但还不够,军队和民用部门都想要更大、更强的家伙。于是,米-26就应运而生了。 研发从1971年开始,设计师们头疼的问题是怎么让这架直升机既能扛得住大重量,又不至于飞起来跟喝醉了似的晃悠。经过好几年的折腾,1977年12月14日,米-26第一次飞上天,1983年正式投入使用。从那以后,它就成了全世界量产直升机里最大的,没有之一。
说说它的基本数据吧。米-26机身长40.025米,旋翼直径32米,高8.145米,最大起飞重量56吨,能吊20吨的东西。20吨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10辆家用小轿车的重量,这货随便一飞就能把这么多东西拎上天。比起美国的CH-53E“超级种马”,米-26的载重能力还要高出一截,妥妥的“空中霸主”。 它的设计也有不少亮点。比如那八片叶子的大旋翼,不光升力强,还能让飞行更稳,噪音和振动也比老型号少了不少。动力上,米-26装了两台D-136涡轮轴发动机,每台能爆发出11,400马力,这动力足够让它在各种环境下硬着头皮干活。货舱也不含糊,长12米,宽3.2米,高3.1米,能塞下82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60副担架,军用救援两不误。 再说说伊尔-76。这家伙是伊留申设计局在60年代末弄出来的,目的是给苏联空军弄一架能跑远路的大运输机,替换掉老掉牙的安-12。1971年3月25日,伊尔-76首飞成功,1974年正式服役,之后就成了苏联空军的主力运输工具。 它的尺寸也不小。机身长46.59米,翼展50.5米,高14.76米,最大起飞重量190吨,能装47吨货。跟米-26比,它在重量和载重上都占上风,但别忘了,它是固定翼飞机,跟直升机不是一个路子。伊尔-76的货舱长20米,宽3.45米,高3.4米,能塞145个士兵或者125个伞兵,大型装备也能轻松装下。
伊尔-76的设计很实用。高置机翼加上四台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每台推力12,000千克力,让它能在短跑道上起降,甚至一些条件不好的机场也能用。航电设备也很先进,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它都能稳稳当当完成任务。 米-26和伊尔-76要是停一块儿,尤其是米-26在前面,视觉冲击绝对够劲。伊尔-76机身长46.59米,翼展50.5米,看起来比米-26大一圈,毕竟它机身长了6米多,翼展也宽了18米。但米-26的亮点在它的高度和旋翼。米-26高8.145米,伊尔-76高14.76米,但这14.76米包括尾翼,机身主体其实也就5米左右。所以米-26站在那儿,跟伊尔-76的机身高度差不多,甚至旋翼顶端还能碰到伊尔-76的机背。 再看旋翼。米-26的旋翼直径32米,展开来覆盖的面积特别广,差不多是伊尔-76机身长度的三分之二。伊尔-76翼展50.5米是不假,但固定翼的视觉效果跟直升机的旋翼完全不是一回事。米-26的旋翼一转起来,那气势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所以米-26停在伊尔-76前面时,很多人会觉得它比伊尔-76还大,其实是旋翼和高度在“撑场面”。 米-26和伊尔-76各有各的地盘,性能上没法简单说谁碾压谁。米-26是直升机,最大的优势是能垂直起降,不用跑道,哪儿都能去。西伯利亚的冻土带、中亚的沙漠,只要有块平地,它就能落下去,把20吨货稳稳送到。这种灵活性是固定翼飞机没法比的。不过它的短板也很明显,航程只有800公里,速度也慢,最快也就295公里/小时。
伊尔-76就不一样了。作为运输机,它航程能到4,400公里,速度最高850公里/小时,载重47吨,远超米-26。它的货舱还能装坦克、装甲车这种大家伙,适合长途运输和大批量物资调动。但缺点也明显,需要跑道,起降条件要求高,没法像米-26那样随便找个地方就干活。 军队里,这俩经常搭档干活。伊尔-76把装备和人运到前线机场,米-26再接力,把东西送到没路的山区或者战场深处。一个负责广度,一个负责深度,配合起来效率翻倍。 米-26在战场和民用领域都混得风生水起。打仗的时候,它参加过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还有叙利亚内战。在阿富汗,米-26专门往山区哨所运装备和弹药,那地方连路都没有,全靠它硬扛。车臣战争里,它又忙着运兵和救伤员,货舱大、飞得稳,派上大用场。 民用方面,米-26更是个多面手。1994年出了个米-26TP消防型,能装15吨水或者灭火剂,森林火灾一出动,立马压火势。还有建筑工程,西伯利亚修桥搭塔,米-26直接吊着部件飞过去,省时省力。
伊尔-76也好不到哪儿去。军队里,它是苏联空军的“大管家”,大规模演习和战争都少不了它。民用上,2005年印度洋海啸后,伊尔-76往灾区运物资和人,远程和大载重能力派上用场。还有货运公司拿它跑生意,拉点啥都行。 米-26和伊尔-76不光在苏联地盘上牛,国际市场也很有份量。米-26卖给了印度、中国、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印度空军有10架米-26,专门在高海拔地区干后勤,2019年还打算翻新,跟CH-47“支奴干”一块儿用。中国也拿米-26救灾,地震洪水后,它扛着物资就上。 伊尔-76走得更远,印度、中国、伊拉克都买过。印度是海外最大用户,用来战略运输和空中加油。中国也拿它当运输机和预警机平台,改装了不少型号。
这俩家伙到现在也没闲着,升级版层出不穷。米-26的最新型号米-26T2V,2018年飞了,航电和发动机都更牛,性能又上一层楼。俄罗斯还打算搞个40吨级的新直升机,延续米-26的路子。 伊尔-76也有新活儿。伊尔-76MD-90A在2012年首飞,发动机和航电都换了新的,载重和效率更高。还能改成加油机、预警机,功能多得不得了。 米-26和伊尔-76,一个是直升机里的巨无霸,一个是运输机里的老大哥。米-26停在伊尔-76前面那场面,确实能让人看傻眼,不光是因为它大,更是因为这俩家伙背后代表的前苏联航空实力。它们的历史、性能和用途,放到今天看,还是让人觉得牛气冲天。航空技术这东西,真是越琢磨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