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7岁的许世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别申请了43辆吉普。领导奇怪:从不搞特殊的他,为何要摆这么大的排场?
原来,许世友这个请求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早在1926年,许世友与来自大别山的43位青年一同参加革命,当时他曾立下誓言,待到革命成功,要带着大家风风光光地回乡。
如今物是人非,当年的战友都已牺牲在战场上。许世友想以43辆吉普车代表43位亡友的在天之灵,与自己一同重返阔别已久的家乡,以此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
然而,就在许世友准备启程之际,老天却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一场暴雨突如其来,连绵数日,山路被泥浆阻断,许世友不得不一再推迟行程。最终,时间所剩无几,他只能黯然取消了返乡计划。
这个未尽的心愿,成为许世友人生中的一大遗憾,直到去世前,他都难以释怀。
许世友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
1959年,他第二次回乡探亲,却发现慈母已在五年前撒手人寰。
伏在母亲的坟前,这位历经沙场的铁汉号啕大哭,泪水浸湿了脚下的泥土。他痛悔自己未能尽孝,未能陪伴母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那短暂的探亲时光里,许世友尽可能多地陪伴在母亲的墓旁。临行前,他亲手整修了母亲的坟墓,以示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怀念和歉疚。
1952年,许世友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的土地。然而,当他看到年迈的母亲佝偻的身影时,内心却充满了悲戚与自责。
母亲头发花白,身上的衣衫满是补丁,脚上的鞋子更是破烂不堪。相认的那一刻,母子二人紧紧相拥,泪水早已泛滥成灾。
作为一名军人,许世友常年在外,很少能与母亲团聚,他深知自己亏欠母亲良多。
短暂的相聚很快就结束了,军务缠身的许世友不得不再次告别母亲,重返工作岗位。他不知道,这竟成了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1926年,年仅20岁的许世友正式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的感召下,他带领家乡的青年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许世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他先后参与指挥了诸多重大战役,建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战斗英雄”。
然而,在心底深处,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根。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开国将军的荣光下,他始终惦念着大别山,惦念着那个把他养育成人的母亲。
虽然他最终没能带着43位战友的英灵重返故里,但他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已经融入了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
如今,当人们走进许世友将军的故居,聆听他的故事,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而质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