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年,太子刘彊上表辞去太子之位,刘秀吃惊问道:“你身居储君已十六年,若废了你,我如何向天下交待?”刘彊回答说:“儿臣难以当此大任,这是儿臣主动辞去的,父皇就可以向天下和群臣交待了。”
东汉建武十七年,洛阳皇宫里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当了十六年太子的刘彊突然递上奏章,死活要辞掉储君的位置。
要知道太子位子多少人挤破头都抢不着,这位爷倒好,自己要把金饭碗往外推。
可要细琢磨这里头的弯弯绕绕,还真不是拍脑门的主意。
他打小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爹刘秀在洛阳登基那年,他刚好呱呱坠地,亲娘郭圣通是正儿八经的皇后,舅舅家又是河北响当当的真定王。
按说这配置当太子再合适不过,可人算不如天算,他娘家人后来捅了个大娄子。
真定王刘杨觉得自家外甥都当皇帝了,自己也想过把皇帝瘾,结果还没蹦跶两下就被收拾了。
要说刘秀这人心眼够大,亲家造反都没牵连到郭皇后,还让刘杨的儿子接着当王爷。
可后宫女人的心思就跟六月天的云彩似的说变就变,郭皇后眼见着刘秀对原配阴丽华那个上心劲儿,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阴丽华这人也怪,死活不肯当皇后,非说郭圣通跟着刘秀刀山火海闯过来的,还生了长子,皇后位子就该是人家的。
可架不住皇帝天天往阴丽华那儿跑,郭皇后越琢磨越不对劲,后来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硬是把自己从皇后宝座上给作下来了。
不过,刘秀对儿子是真够意思,亲娘被废了,刘彊的太子位子还稳稳当当坐着。
可他自己心里明镜似的,自打阴丽华生的刘庄会说话开始,这弟弟就是个神童坯子。
别人家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刘庄已经把《春秋》《尚书》这些典籍背得滚瓜烂熟,朝堂上那些老学究都挑不出毛病。
刘秀看这小儿子是越看越顺眼,文武百官私底下没少嘀咕。
再反观刘彊这头也不傻,眼看着弟弟一天天长大,自己这太子当得就跟坐在火炉子上似的。
外戚势力早被收拾得七七八八,朝堂上分成了两拨人:一拨死守嫡长子继承的老规矩,另一拨觉得能者居之才是正道。
他自个儿掰着手指头算过账,论才干确实比不过弟弟,亲娘又失了势,哪天要是被人抓住个小辫子,别说太子位子保不住,怕是连命都得搭进去。
他做事就讲究个见好就收,头回递辞呈那会儿,刘秀压根没搭理,估摸着是想给儿子留点面子。
可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两年里头连着递了三次折子,最后一次把话都挑明了:弟弟比我强,国家需要能干的储君,您老就别为难了,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全了老爹的面子,又给自己留了退路。
要说刘秀心里头没点想法那是假的,毕竟亲手栽培了十六年的接班人,说换就换哪能痛快?可架不住刘庄确实争气,朝堂上又有不少大臣暗地里支持。
最后老皇帝顺水推舟,把刘彊改封为东海王,让刘庄接了太子位,这招棋走得妙啊,既没背上废太子的骂名,又给国家选了个好苗子,刘彊还能落个富贵闲人的下场。
后来事情发展也证明刘彊这步棋走对了,刘庄继位后成了汉明帝,开创了"明章之治"的好局面。
而他在封地安安生生过日子,吃穿用度比当太子时还讲究,最后得了个善终,放在现在,可不就是职场生存教科书,该退的时候别硬撑,保住饭碗才是硬道理。
信息来源: 1.《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七年废郭皇后事件 2.《后汉书·皇后纪》详述郭圣通与阴丽华的后宫地位变化 3.《东观汉记》卷三记载刘庄自幼聪慧表现 4.《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记录刘彊三让太子位过程 5.《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详述刘彊改封东海王始末
谈股论金
懂时势,知进退。
用户10xxx55
辞了太子还能父慈子孝。不辞?后果不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