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这孩子跟你姓,就叫王继曾!”一位二十岁的女兵,蜷缩在地主门口,地主见她衣衫单薄,一把将她抱进屋内,片刻后,女兵含泪解开衣襟,只见在她怀里蜷缩着一位刚满月的婴儿.....
一九三七年,张家庄一间破败的民房里传出了新生婴儿的啼哭声,红军女战士小吴终于平安生下了自己的儿子。 新生的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喜悦仅仅只存在了一瞬间,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忧虑和茫然。 小吴和她的丈夫曾日三都是红军战士,他们还得找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可战场凶险,他们怎么舍得带着这个娇弱的婴儿上战场呢? 小吴只能狠下心来对自己的丈夫说:“快把孩子送人!” 曾日三看着这个正在哇哇啼哭的婴儿,这是他们夫妻亲生的孩子,他当然舍不得送人,可是如果这个孩子由他们两个来带的话,很有可能活不下来,只能找一位当地的百姓将他收养。 但如果让人知道自己家里养了一个红军战士的后代,如果被土匪发现的话,会引来杀身大祸,所以很多百姓都不敢应承下这件事。 直到一位大婶给小吴推荐了一户好心的人家,是当地的一个地主,叫王学文,第二天,小吴就抱着自己的孩子,顶着一路大雪,找到了王学文家的门口。 王学文的妻子在不久前也刚刚生了孩子,王学文正在屋里给孩子洗尿布,当他端着一盆脏水走出门外准备泼时,发现了蹲在自己家院门口瑟瑟发抖的小吴。 这个时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小吴仅仅身着单衣,看起来都快冻僵了,王学文顾不得那么多,连忙将小吴抱进了自己家的炕上。 小吴在暖和的炕上渐渐恢复了知觉,她看到王学文之后,直接拉开自己单薄的衣襟,将怀里抱着的的孩子露了出来:“王大哥,你是个好人,求求你收养了我的孩子吧,这孩子就跟你姓,叫王继曾!” 王学文被小吴热泪盈眶的真情实意打动,当即就答应了下来,而他的妻子却很着急:“这个孩子身份特殊,你留下他会给我们家惹大祸的。你不管我们全家的性命了吗?不管你儿子的性命了吗?” 可不管妻子怎么反对,王学文终究还是决定收养小吴的孩子。 小吴把儿子安顿好之后,最后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满怀眷恋的离去了,她知道这一走,就有可能再也见不着了。 仅仅两个月之后,曾日三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而小吴再也没有了音讯。 王学文的家里此时也传来了令人悲痛的噩耗,他不到一岁的亲生儿子早早夭折了。王学文夫妻悲痛欲绝,从此之后,他们夫妻俩就把王继增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 十三年后,也就是一九五零年的春节,有三位衣装革履的军人找到了王学文家里,他们嘘寒问暖,而且尤其关心王继增的状况。 王学文突然意识到,这应该是小吴让人来找孩子的,他的心里悲喜交加。 王继曾的亲生母亲小吴还活着,这是一件大好事,可小吴如果想要和她的儿子团聚的话,那他们夫妻必然要和孩子分开了。 王学文苦苦纠结了好几天,最后还是送王继曾去找他的亲生母亲了,王继曾是烈士的遗孤,他在亲生母亲的身边,会比在自己的身边有更好的前途和发展。 分别时,王学文夫妻和王继曾都红了眼眶,泪流不已。 王继曾到了杭州和母亲团聚,之后就定居杭州,在那里读书,但他经常给养父母写信,后来还接王学文夫妻来他们家里小住。 但王学文年纪大了,还是更习惯生活在农村,所以住了不久之后,他们就又和自己的养子告别,回到了老家。但谁都没想到,这一次分离,竟然成了永别。 从那以后,王学文给王继曾写信,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了,很多年之后,他才得知,自从上次他们离开之后不久,小吴和王继曾就相继去世了。
养父母和儿子相伴十三年,却终究要面对分离;亲生母亲好不容易找到儿子,幸福团聚的日子却也不长久,也许这就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缘分和遗憾。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像小吴这样不得不把孩子寄养给别人的红军战士们不在少数,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能再找回自己亲生的孩子。
也有很多像王学文这样质朴善良的老百姓,他们把红军战士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养大,他们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再艰难,世道再黑暗,总有善良的人能让我们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