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临终前她叮嘱蒋介石,在她死后务必要办三件事情:一是她死后不要和蒋父蒋肇聪埋在一处;二是蒋介石日后要办一所学校,以培养家乡的子弟;三是蒋介石不要忘了至亲好友的恩情,一定要报答。
1863年,王采玉出生在浙江嵊县葛竹村,父亲是一名商人,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所以王采玉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
但是后来父亲去世后,由于两个弟弟不学无术,根本无法支撑起家业。而且王采玉的小弟弟由于吸食鸦片,家产很快就被败光。
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全部落在王采玉身上,但是她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失去生活的斗志,在一家纺织厂帮忙干活。
王采玉整天做针线活,母亲看得十分心疼,想给她找一个好人家嫁了,不至于像如今这般艰难。
母亲到处托人打听,从一位邻居的口中得知隔壁乡曹家田地方有一户姓竺的人家,家中有良田,生活还算富足。
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甚至打骂王采玉。
不过婚后第二年,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丈夫一高兴,她就好过了些。然而不幸的是,孩子生下数月之后,突患急症夭折了。
王采玉还在为儿子的离去伤心不已的时候,没想到丈夫竺某染上了时疫,不治身亡。
连续的家庭变故,让王采玉一下子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邻居的流言蜚语,也让王采玉厌倦了红尘生活。于是她决定剃发为尼。
对此母亲一直很反对,最后见拗不过女儿,只得放她去出家,不过前提是王采玉不能剃度。王采玉答应母亲之后便进入了金竹庵。
在她入寺庙的这段日子里,每天青灯相伴,钻研佛经,心也慢慢静了下来。
后来王采玉的表哥王东贤知道了她的这些遭遇,十分心疼,同时也认为她还年轻,不应该就这样过一辈子。
他想撮合自己的朋友蒋肇聪和表妹,蒋肇聪经历过丧妻之痛。
他先让王采玉的母亲去劝她下山,母亲为了女儿后半辈子的幸福着想,三天两头的就往山上跑,王采玉无奈,只能下山。
于是23岁的王采玉还俗再醮,嫁给了大自己22岁的蒋肇聪。
王采玉选择嫁给蒋肇聪并不只是看出了他的诚心,蒋肇聪同意帮助她资助两位弟弟读书也是原因之一。
在嫁给蒋肇聪后,她不仅将家中的事安排得妥妥贴贴,还勤俭持家,并没有因为蒋家有钱就大手大脚。
在她嫁进蒋家的第二年,就为蒋肇聪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蒋介石。夫妻二人也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疼宠不已,盼望儿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后来王采玉又生了三个孩子。
只是命运好像不肯就这样放过王采玉,两年之后,蒋肇聪也因为瘟疫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了蒋肇聪之后,蒋家也容不下王采玉了,蒋肇聪和原配的儿子决定分一些家产给王采玉,然后就彻底把她赶出家门。
王采玉第二次守寡,亲生的四个孩子年纪又小,无力和身为蒋家长子的瑞生争夺家产,只能黯然接受分家的结果:蒋瑞生独自继承蒋肇聪玉泰盐铺的产业,她和四个孩子共分得祖屋三间,耕田三十亩以及一片竹山。
分家后不久,王采玉又接连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打击:她的最小的两个孩子——女儿瑞菊和儿子瑞青,相继因病夭折。
然而,接连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王采玉,她重振精神,苦心栽培蒋介石。
王采玉对儿子的苦心教育和栽培,全力资助和支持,使蒋介石深受感动,因此他始终依恋和敬爱自己的母亲。
1921年5月,王采玉心脏病发作,蒋介石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赶紧赶回家乡伺候母亲。
也许是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病重的王采玉趁着自己身体稍有好转时,向儿子蒋介石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希望把自己家的几间房屋腾出来,办一个学校,供附近的孩子读书;
第二件事:自己孤儿寡母这些年,受过不少亲友的帮助和资助,对于这些恩人,要好好报答;
第三件事:自己死后,要另外选个地方安葬,不要和丈夫蒋肇聪同穴而葬。
蒋母之所以坚持与蒋父分葬,是有原因的。
蒋肇聪死于1895年。到1913年,蒋介石、蒋介卿兄弟二人正式安葬其父于桃坑山右蟹钳。坟包较大,内有4穴,实葬3人,即蒋肇聪及其发妻徐氏、续弦孙氏,空一穴准备给第二位续妻王采玉。
所以王采玉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不是怕惊动蒋肇聪之灵,而是由于蒋肇聪已与前妻徐乐、续弦孙氏合葬,她不愿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唯恐因此对蒋的前途和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蒋介石非常理解母亲的想法,所以对于母亲的遗言蒋介石可谓费尽心神,最终将母亲葬在了一处风水宝地。
为了表示自己的哀切和关切之情,孙中山专门为蒋介石的母亲墓碑提了四个大字“蒋母之墓”。
王采玉终其一生都没有获得过一份完整的幸福,童年时期的幸运没想到竟然是最安宁的一段时光,两段婚姻,夭折的孩子,似乎都是上天对她的考验,好在王采玉没有倒下。
为母则刚,王采玉十分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这个词,因为孩子她可以忍受一切孤独与折磨。作为母亲,王采玉让我们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