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德才拜会毛主席,他突然说道:“主席,这些年你吃了不少好东西吧,都胖了。”听到这话,旁边的工作人员冷汗直流。毛主席指着他的鼻子笑骂道:“你这个土佬,怎么还是个直筒子,什么时候能改改?” 1958年,保定军分区的一块空地,成了李德才心头的大事。为了给战士们建个篮球场,他一咬牙,决定闯一闯中南海。秋日的保定,风里带着点凉意,军营里却热火朝天。战士们训练完,围着那块坑坑洼洼的空地议论:“要是能有个篮球场,咱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打打球!” 李德才站在一旁,眯着眼看这片地,心里盘算开了:篮球场,得用水泥,可这年头,水泥比黄金还难弄。 李德才,保定军分区司令员,外号“土佬”。这名字可不是白来的。早年红军时期,他把新发的军裤穿反了,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样方便解决大事”,惹得战友们笑得前仰后合。毛主席听说了这事儿,乐不可支,从此“土佬”就成了李德才的专属标签。他是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战功赫赫,却从不摆架子,土得可爱,土得让人忍不住想拍他肩膀。 可这回,土佬急了。保定市政府摊手说,水泥指标早用完了,爱莫能助。一个战士半开玩笑地说:“司令,要不您去北京找大领导想想办法?”李德才眼睛一亮,对啊,找毛主席!延安时期,他跟主席一起吃过糠咽过菜,主席那人没架子,准能帮一把!他二话不说,收拾行囊,直奔北京。 到了中南海门口,麻烦来了。警卫员小张板着脸:“想见主席?得预约!”李德才哪管这些规矩,急得脖子都红了:“我是土佬,毛主席认识我!你打个电话问问!”小张不为所动,双方僵持不下,眼看就要吵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蹦蹦跳跳走过来,瞅见李德才,咧嘴一笑:“土佬叔叔,你咋在这儿?”这孩子是某位中央首长的后代,恰好认识他。李德才灵机一动,掏出纸笔,刷刷写下:“我来北京了,想见主席,李德才(土佬)。”他把字条塞给孩子:“帮叔叔送进去!” 半个小时后,奇迹发生了。警卫员跑出来喊:“李德才司令,主席让你进去!”李德才乐得一拍大腿,跟着工作人员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毛主席正埋头看文件,抬头见是他,眼睛一亮:“土佬,你这家伙,咋跑来了?”李德才敬了个军礼,憨憨一笑,冒出一句惊掉下巴的话:“主席,你这几年吃啥好东西了?胖成这样!” 屋里的工作人员吓得大气不敢出,心想这人胆儿也太肥了!谁知毛主席哈哈大笑,指着他的鼻子骂:“你个直筒子,裤子没穿反吧?”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屋子里满是笑声,仿佛回到了延安窑洞的日子。寒暄几句,李德才才想起正事,挠挠头说:“主席,保定军分区想建个篮球场,让战士们乐呵乐呵,可水泥不够,地方上也没辙。您能不能帮帮忙?”毛主席一听,点头道:“这可是好事!战士们辛苦,得多活动活动。”他当即拿起电话,打给周总理,简单说了几句。周总理爽快应下:“我来协调,尽快解决。” 李德才悬着的心总算落地,可他还没走,又腆着脸说:“主席,见您一回不容易,给我留个纪念品呗!”毛主席被他逗乐了,瞅了眼桌子,拿起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递过去:“拿去吧,别再把裤子穿反了!”李德才嘿嘿一笑,顺手把钢笔别在胸口,乐滋滋地走了。 没过多久,水泥运到了保定。一半用来建了篮球场,战士们欢天喜地地在场上跑来跑去;另一半,李德才送给了当地学校,修了间教室,让孩子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篮球场落成那天,战士们拉着李德才下场比了一局,他跑得满头大汗,笑得像个孩子。 根据网络资料补充,李德才的故事不仅反映了革命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也折射出1950年代中国基层建设的艰辛。当时,水泥作为稀缺物资,常需中央协调分配。保定军分区篮球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战士的生活,也体现了毛主席对基层的关怀。此外,李德才的“土佬”性格并非特例,红军时期许多将领都以朴实和乐观著称,这种精神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激励了无数人。 中南海的秋风吹过,保定的篮球场上却热闹非凡。李德才站在场边,看着战士们欢笑奔跑,胸口那支钢笔闪着微光。他知道,这场“冒险”不仅建起了一块球场,更连起了革命年代的战友情。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