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四川村妇向解放军举报自己的丈夫,说他言行举止不像一个普通人。解放军经调查盘问后,发现此人果然不普通,他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功德林战犯改造纪实》.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急令旧部整编,意图迅速“扫荡共匪”,恢复全境统治。 彼时,王凌云任整编第27师师长,辖两个旅,进驻豫东一带,负责牵制中原解放军。 他本不愿再打中国人,亲眼目睹八年抗战中无数川军、湘军、晋绥兵死于战场,如今若再内斗,岂非白白断送百姓生机? 可在蒋介石的多次训令与政工压力下,他终究背上了“再起干戈”的担子。 1947年初,王凌云被调往鲁南地区,配合汤恩伯部进行“清剿”,并参与策划对华东野战军的一次伏击。 此役代号“飞鹰计划”,实为夜袭解放军指挥所。王凌云亲自参与部署,带精锐第79团绕至临城东南侧,意图一击致命。 可惜由于当地农民支前情报及时,林彪部提前转移,国军陷入重围。 激战三昼夜,王凌云亲自上阵,手持短枪督战,所部伤亡过半,自己也被弹片震伤左腿。 他强忍剧痛,率残部突围,回到济南后却被指“指挥不力”,上峰令其“交权反省”。这次失利,令他第一次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 “若不是老百姓通风报信,林彪怎会躲得如此干净?”一位老参谋小声提醒他,“将军,民心不在我方了。” 王凌云不语,但心头却是一震。 1948年,战局急转直下。解放军节节推进,东北丢了,华东吃紧,南京已调兵不足。王凌云复被任命为“鲁西南剿共副总指挥”,实则是孤军死守,毫无援兵。 长官部晓以利害,他若能死守兖州三月,或可保全徐州主力撤退。他沉默良久,最终点头,“若兖州百姓安在,我愿死守。” 可兖州保不住。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解放军攻城三次未果,最终挖地道进城。 王凌云亲率卫队巷战三日,终因寡不敌众,突围时受伤坠马,被义士救走,化名“王大山”,躲进四川老家的村落。 逃亡的三年,是王凌云此生最为荒诞也最为难熬的岁月。 那年春,他身穿破旧布衣,拖着一只破行李包,出现在一个偏远山村。村人只知他姓王,寡言少语,看着像个逃荒的读书人。 村干部好心,给他分了几分薄田,又介绍他和寡妇曹氏成亲。 但王凌云不会耕田,不会砍柴,手脚生嫩得像城里人,一提“地图”“兵棋推演”便神采飞扬。 谁家孩子作业题难了,他三下两下讲得头头是道。一次,他随口说出“敌军若从山口突袭,可从三岔河包抄”,吓得一旁下棋的老兵脸都白了。乡亲们开始怀疑他的身份。 妻子曹氏察觉得最早。她发现王凌云夜里常惊梦,说着“快撤”,还在柴房暗藏一张破旧地图。 1950年秋,曹氏偷偷去县里报案,解放军秘密调查,终于揭开他昔日身份。 押解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时,王凌云一身粗布衣,已然瘦骨嶙峋。他不再辩解,也不申冤,只在登记簿上重重地写下:“王凌云,黄埔四期中将,悔不该打内战。” 在功德林的十一年,他始终是最安静的一个人。不争、不怒、不作态,只常在夜里独坐窗前,低声吟诵杜甫的《兵车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961年,国家颁布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王凌云在列。他接到特赦通知那一刻,沉默良久,站起身来,向警卫深深鞠了一躬。 “感谢新中国宽恕我这个旧人。” 后来的日子里,王凌云隐居北京近郊,一面自学马克思主义,一面教附近孩子识字。他常说:“我没悔在抗日,那是正义之战。我悔在打内战,悔在枪口对着中国人。” 而当村妇曹氏被请到北京与他重聚时,她只问了一句:“你怪我吗?”
1950年,一个四川村妇向解放军举报自己的丈夫,说他言行举止不像一个普通人。解放
柳烟绕古堤
2025-05-09 12:36:48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