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青年毛泽东跑去当了一段时间的乞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自称会看相的

1917年,青年毛泽东跑去当了一段时间的乞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自称会看相的老板娘。老板娘开玩笑的表达了自己结果,毛先生以后一定会不可限量,并要给毛先生当参谋。

1917年的一天,在湖南师范学院读书的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两个学生徒步旅行全国,甚至到了西藏,这一下子激发了毛泽东的兴趣,他也想效仿两人的行为。

于是他找到当小学教员的好友萧瑜,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利用暑假一起“打秋风”。

旧时,湖南把游学称作“打秋风”,其实就是穷游,一路上靠给人写写字作作诗,置换点钱,实际就是变相乞讨。

出发时,俩人都没有带钱,只带了雨伞和包裹。毛泽东穿着破旧的白裤褂,留着大兵式光头,萧瑜穿着短裤和布鞋,也剃了光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路上并没有人像打发叫花子一样给他们打钱,萧瑜提议以知识分子的方式乞讨,就是买些纸写字,给商店写专门的对联,这样才偶尔会得到一些钱,买些吃的。运气好的话,他们会到农家讨点饭吃。

很多时候即便有钱,他们也不会住旅店,很多时候就在河边的沙滩上露宿,他们把老树当做衣柜,把蓝天当做帐幔,把月亮当做一盏大灯。

有一天,两人走到半路上,突发奇想,深更半夜跑到宁乡何叔衡家,何叔衡一家对他们非常热情,何父专门杀了一头猪款待他们, 还留他们住了两晚。

当时毛泽东和萧瑜很是惭愧,为了不把游学变成走亲访友,他们两人赶紧离开了何叔衡家里。

后来,两人走到安化县城时,他们曾听说县城有个宿学大儒夏默庵学识渊博,现任县劝学所所长。

两人决定上门拜访。

当时夏默庵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不想理会他们这些游学的人,于是就打发下人告诉毛泽东自己不在家。

毛泽东不放弃,一连去了三次,无奈之下,夏默庵只好接见。

为了考考毛泽东的学问,夏默庵写了对子放在桌子上,没想到毛泽东马上就对了出来。

夏默庵: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庵对他拍手称赞,以后他对毛泽东刮目相看,以礼相待。不但留宿毛泽东数日,临别又送8块银洋做旅费,并亲自把毛泽东送出大门。

两人在去沅江的路上,走累了,他们决定再一家小餐馆吃饭,并在那里过夜。

由于客人少,年轻的老板娘胡茹英就过来搭话,她问毛泽东要去哪里。

毛泽东回答说自己是乞丐,也不知道要去哪儿。

但是胡茹英却不相信。

萧瑜进一步解释两人真是乞丐,并且是一路从长沙走过来的。

胡茹英还是不信,她说自己曾经和爷爷学过看相,自己也懂一点,她认为两人一点都不像乞丐,而且他们还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第二天,临走时,毛泽东要给她住宿费,胡茹英坚决不要。萧子升对她说:“假如有一天毛先生做了国务总理,或者是山大王说不定他会写信给你邀你做他的顾问哩。”

或许是胡茹英感受到了毛泽东不一般的气质,并对他的未来有非凡预言,认定他一定出类拔萃。

不久,两人结束行程搭船回到长沙。脚上的鞋磨破了,剩下两块大洋40个铜板,这是做乞丐讨来的财产,两人平分了。

回到长沙前,萧瑜问毛泽东有什么收获,毛泽东说:“首先,我认为克服重重困难并非不可能,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全面认清我们的目的就可以了。袋里虽然不多一文,并不就是要饿死,我们一样能设法过活。直到现在,还不致有饿死之虞。我们也设法解决了好些困难,克服了很多障碍。”

第二年春天,毛泽东与好友蔡和森一起,又以同样方式出行,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多次的游历,让毛泽东实际地考察了中国农村和社会,增长了很多实践经验。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经历,多数时间在农村,这与他年轻时期的经历和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