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钱学森得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杨利伟,而是问了句:“王永志还在吗?”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搭载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起飞升空,21小时23分后返回舱完好无损的在内蒙古着陆。
消息传来,举国沸腾,这是我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钱学森自然十分关注“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此时钱老已92岁高龄,飞船发射成功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卧病在床的钱老,钱老听后非常激动。
不过钱老并没有立即问杨利伟的情况,而是问了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名字:“王永志还在吗?”工作人员连忙表示:“在在在,他一直在前面基地,一直在基地盯着呢!”钱老听后欣慰的笑了。
那钱老挂念的王永志是谁呢?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的一个农村,他出生时中华大地正处于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时刻,当时东三省沦陷,百姓贫困饥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从王永志记事起,他就一直目睹着国家的积弱与民族的苦难,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坚持,他努力学习,立志用知识报效祖国。
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专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又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导弹设计专业。
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生的老师钱老。
当时钱老是院长,尽管钱老每天都非常忙,但钱老依旧抽出时间培养年轻人,他经常给王永志这样的青年人讲课,跟大家分享交流心得。
王永志非常珍惜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进步突飞猛进,很快就被研究院确定为可以重点培养的年轻同志。
自此以后,王永志更加努力,他敢于创新、敢于发表意见,他提出的解决问题思路,多次得到钱老等人的肯定。
比如,1964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准备进行首次试飞试验,可大家计算火箭轨迹时,却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射程不够。
正常来讲,射程不够就是推进剂的量不够,多往火箭里加入一些推进剂就可以了,但这只是正常的思路,并不具有实操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火箭的燃料储存箱空间有限,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注入推进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王永志勇敢的站出来,并提出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王永志说:“由于天气炎热对推进剂密度产生了影响,我考虑到这个因素,再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分析,我认为不需要多加推进剂,而是应该少往火箭里注600公斤推进剂。”
在场的很多人听了后,都非常不解,本来就说推进剂的量不够,怎么还要少往里放推进剂呢?没想到钱老思索后对现场的人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果然,在试飞时火箭的射程够了,连续发射三发火箭,都命中了目标,当时年仅32岁的王永志也凭此一战成名。
再比如,1971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永志正在参与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射工作,当时推进剂已经开始往火箭里注入了,可就在这时指挥部突然接到气象部门的通知:试射现场将出现厚厚的云层。
这可让指挥部犯了难,因为如果云层太厚,就会影响到光测系统对导弹轨迹的追踪侦测,很可能无法实现预定的试验效果,指挥部立即通知现场停止注入推进剂。
王永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再一次主动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永志建议不能放弃原定试射计划,因为推进剂已经注入到火箭里了,如果此时停止试射,有概率导致火箭报废。
王永志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说雷达和无线电同样能追踪侦测导弹轨迹,王永志又说,应该加速注入推进剂,尽快开始试射工作,如果动作够快的话,有可能在云层抵达前就完成试射工作。
王永志说完这些后,大家虽然对此表示认同,但也存在很多疑虑,因为毕竟有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时之间很难下定决心。
就在这时,钱老当场表态:“就按王永志的意见办,加速注入推进剂,做好火箭发射准备!”最终,洲际导弹试射工作圆满完成。
1986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值得一提的是,钱老是该院的首任院长,而王永志是第六任院长,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追随钱老,他说钱老指导了他一生。
而每当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时,王永志都会第一时间向钱老汇报,比如,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后,王永志不但向钱老进行汇报,还在半个多月后的钱老寿辰当天,专门赶到钱老家。
王永志除了汇报发射情况外,还给钱老带了一个“神州一号”飞船的模型,以此让钱老放心,科研工作有年轻人才在做。
时间回到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天,王永志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一直在现场指挥“神舟五号”的发射和返回,而等他完成一切工作后,第一时间给钱老打了电话:“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钱老听后欣慰地说:“好呀,我高兴!”王永志一直默默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奋斗,向王永志这些幕后默默奉献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