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麦收后的第一个集日,晋察冀边区的打谷场被搭成临时会场,群众民主讨论村选举。在阜平、平山等试点县,村民围绕 “谁能为人民服务” 展开激烈讨论,用黄豆、选票与辩论重塑千年乡村权力结构。 选举前召开村民大会,候选人需公开阐述施政纲领,接受选民质询。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报告》记载,阜平县某村讨论会上,选民针对“减租比例”“公粮分配”“民兵组织”提出127条问题,候选人需逐条书面答复。 全边区5989个行政村中,新当选村长里贫雇农占67%,中农占25%,地主富农仅8%(1941年边区统计数据),彻底扭转了士绅阶层长期把控村务的局面。
1941年,麦收后的第一个集日,晋察冀边区的打谷场被搭成临时会场,群众民主讨论村
历史小破
2025-05-06 11:00:1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