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芬达再向杨坤道歉杨坤起诉“四川芬达”:模仿与侵权的边界在哪?在短视频平台不

小豆评科技啊 2025-05-03 10:00:39

四川芬达再向杨坤道歉杨坤起诉“四川芬达”:模仿与侵权的边界在哪?

在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新奇内容的当下,网红“四川芬达”凭借对歌手杨坤的模仿迅速积攒了大量人气。他们的视频里,杨坤的经典造型、独特嗓音,甚至那些广为人知的名场面都被一一复刻,“32场演唱会”梗、《中国好声音》导师造型等元素频繁出现,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一度为他们带来了不少流量。然而,这份看似普通的模仿,却在2025年3月10日被画上了一道严肃的法律界限——杨坤一纸诉状将“四川芬达”告上北京互联网法院,案由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要求对方立即删除涉嫌侵害名誉权的视频,发布道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从2024年10月起,“四川芬达”便开启了他们的模仿之路。起初,这些模仿视频只是以搞笑为主,内容多是对杨坤歌曲和形象的简单模仿,在网络上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但随着时间推移,为了获取更多流量,“四川芬达”的模仿开始变味。他们不仅在直播时背景板上P上类似《中国好声音》logo的图形,还对杨坤的歌曲进行恶意改编,比如将《扔泥巴》改编为“他们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盘菜” 。在表演中,他们还常常加入“撅屁股”“断气式演唱”等低俗、夸张的动作,这些内容被杨坤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和丑化。

面对起诉,“四川芬达”一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在视频中展示收到的传票,委屈地表示自己是杨坤的粉丝,视频以搞笑为主,没有提及杨坤的名字,不明白为何会侵权 。然而,杨坤方态度坚决,杨坤本人在直播中怒斥模仿者“太恶心” 。他在社媒发布长文回应,称“四川芬达”打着“模仿”的旗号发布侮辱丑化的视频,部分内容充斥着低俗擦边元素,完全脱离了正常模仿的范畴 。杨坤还透露,一开始他想通过平台投诉让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可“四川芬达”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甚至靠此直播敛财 。

在杨坤的强硬态度下,“四川芬达”开始寻求和解。4月11日,他们发布道歉视频,称过去的直播和短视频可能冒犯到杨坤,并非本意,还表示对杨坤很尊重,从小听其歌曲长大,因造成较大舆论而深感害怕内疚,承诺承担责任,希望获得机会 。同时,他们将网名改为“四川芬达(阿芬阿达)”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道歉当晚他们就开启直播,在线人数飙升,还演唱了一首被指内涵杨坤的《你礼貌吗》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杨坤,他斥责“四川芬达”假意和解,靠争议涨粉百万,靠直播继续获利,早已透支了最后的信任 。

5月2日,“四川芬达”再次发布声明道歉,言辞更加恳切,称“我们哥俩不是网络施暴者,只是模仿者,从未想过诋毁您,是我们没掌握好尺度,让您心里不舒服了” 。他们还提出将涉及杨坤后的直播收益全部赔偿,只求杨坤能留一线生机 。但杨坤依旧坚持不撤诉,他强调自己起诉不是针对“艺术模仿者”,而是针对举着娱乐大旗的“网络施暴者”,他要守住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底线 。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模仿与侵权边界”的广泛讨论。有律师指出,即便模仿者未指名道姓,但如果通过造型、场景、标志性行为等指向性细节,足以让公众关联到特定人物,且存在侮辱、贬低性质的内容,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在短视频时代,流量经济盛行,许多网红为了吸引眼球,常常会突破底线。杨坤此次维权,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更是对这种“以伤害他人为筹码的流量生意”的抵制 。

对于“四川芬达”来说,他们或许需要反思,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是否忽视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而对于广大短视频创作者而言,这起事件无疑是一个警示: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好模仿与侵权的界限,不能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 。只有在尊重他人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作,才能在短视频领域走得更远 。

0 阅读:0
小豆评科技啊

小豆评科技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