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珠宝店内,男子陪妻子买首饰时,趁店员忙不注意时调换高价翡翠手镯的价签,以4000多元买走了标价9万多的手镯。数日后店家盘点发现异常,经鉴定手镯实际价值远低于标价。只值15000元,男子被民警控制。事后有人质疑:店家定价虚高,也有人谴责男子投机取巧。 据4月30日京报网报道,某珠宝店内,男子赵某陪妻子张某选购首饰时,目光始终在翡翠柜台徘徊。 妻子被一只标价92000元的飘花翡翠手镯吸引,反复试戴时,赵某的额头已渗出细汗,他深知家庭预算难以承受如此高价,但妻子眼中流露的喜爱让他陷入两难。 当店员转身整理货架时,赵某突然灵光一闪。他佯装查看手镯细节,左手却迅速撕下标签,又从邻近柜台抓起一只标价12000元的翡翠手镯,将两张标签对调。 整个过程仅持续数秒,妻子仍在与店员讨论折扣,无人察觉柜台上的暗流涌动。 “这款手镯能再便宜点吗?”赵某突然开口,店员闻声赶来,只见他举着被他换过价格的手镯,嘴角挂着得体的微笑。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手镯最终以4600元成交。赵某刷卡时,手指微微颤抖,但妻子眼中闪烁的惊喜让他暗自庆幸。 然而,仅过了三天。珠宝店例行盘点时,新入职的店员小林发现异样:那只标价12000元的手镯,成色竟与92000元专柜的展品极为相似。 经专业鉴定,手镯实际价值仅15000元,而真正的92000元手镯早已却不见了。监控录像揭开了真相,赵某调换标签的全过程被清晰记录,民警迅速将其控制。 有人指责赵某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有人质疑珠宝店标价虚高。更有人翻出该店往期的活动,发现同款手镯曾以58000元成交,直指商家定价策略存在水分。 面对质疑,珠宝店经理坚称:翡翠定价需综合考虑种水、工艺等多重因素,标价92000元是基于市场定位的合理行为。 其实,最尴尬的还是赵某的妻子。她得知真相后彻夜难眠,既心疼丈夫,又对丈夫的欺骗行为感到失望。 而赵某在审讯室里反复念叨:我以为最多算占点小便宜,怎么会变成这样…… 那么,以法律的角度该如何看呢? 从行为特征看,赵某通过撕毁高价标签、替换低价标签的“调包”手段,虚构了手镯实际价值的假象,使店员在错误认知下处分财物。 尽管手镯实际价值为15000元,但赵某以4600元购得,差额达10400元,符合“数额较大”的立案标准。 值得注意是,赵某的“调包”行为与直接盗窃存在本质区别。 对于珠宝店而言,尽管其定价策略引发争议,但法律层面不存在过错。 《价格法》仅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而本案中商家未主动虚构原价或虚假降价,仅通过市场定价策略确定标价,属于合法经营行为。 手镯实际价值与标价间的差距,更多反映的是珠宝行业“标价虚高”的商业惯例,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值得反思的是,赵某的“投机”行为暴露出部分消费者对法律认知的盲区。许多人认为“占小便宜”无伤大雅,却未意识到其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结合赵某的犯罪情节,其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6000元。(文中所有人名均系化名)
北京,男子陪妻子去珠宝店,妻子相中一只92000元的翡翠手镯,男子觉得太贵,趁店
【123评论】【2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