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能打”在全军是出了名的,他不但能打仗,胆量也是大的包天。他在朝鲜战争上干的一件事,连许世友都叹服不已:“我许和尚打仗素来大胆,可是郑维山比我还大胆。” 许世友抚摸着地图,眉头紧锁。1953年5月,朝鲜战场上,刚接任三兵团司令员的他正参加第20兵团召开的作战会议。当郑维山提出"大潜伏"作战计划时,在场将领鸦雀无声。这个计划意图安排3000名志愿军战士潜伏至敌人前沿阵地仅30米处,风险之大令人咋舌。许世友忍不住拍案而起:"我打仗素来是大胆的,可是你郑维山比我还大胆。"这句来自战场悍将的赞叹,折射出郑维山一生的军事传奇。 谁能想到,这位敢于在敌人鼻子底下布置3000人大潜伏的将军,年少时只是河南新县的一个农家子弟。那片红色的土地,培养了郑维山这样的热血少年。他13岁就参加了童子军,15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带着70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成为师长徐向前的传令兵。回忆起那段岁月,郑维山曾坦言:"那时就是胆大,不怕死。" 少年郑维山的成长速度惊人。参军仅三年,18岁的他就挑起了红9军第27师政委的重担。不到20岁,他又任红30军88师政委,率领这支由全军三个有荣誉称号的老团组成的攻坚突击部队,作为红30军的开路先锋,进行山地攻坚、攻城拔寨、江河强渡等作战行动,打了一系列漂亮的仗,初显指挥才能。 长征路上,郑维山曾三次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三次参加红军主力会师。新中国即将诞生前夕,他参与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行动,表现让傅作义都感到"后怕",这一战让他在军中名声大噪。 1951年2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郑维山以19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与司令员杨得志一起率部奔赴朝鲜战场。次年6月,他调任第20兵团代司令员。当1953年5月,组织上找郑维山谈话,要他回国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时,这位将军却毅然表示:"就算是我不当军区司令员,我这次也要打好夏季反攻这一仗。" 在军队里,郑维山不仅"能打"出了名,更因其果敢耿直的性格令人敬佩。当他打算在朝鲜战场策划那场惊人的"大潜伏"时,面对多数将领的犹豫不决和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的反对,郑维山拍案而起:"这一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这就是郑维山,一个敢于拿脑袋当赌注的将军,一个即使许世友都为之叹服的铁血军人。 1953年5月7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在汉城举行记者招待会,声称要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进攻,甚至狂言"必要时要单独作战"。面对这一挑衅,正在前线的郑维山冷静观察局势,他在883.7和949.2高地附近巡视后,决定以十字架山为基点,在金城地区构筑防线。这一决定不仅是出于战术考量,更是为了洗刷第五次战役中一八零师的耻辱。 当时的一八零师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惨重,整个战役的东线方面损失七千多人,有五千多人被美军俘虏,甚至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也被俘虏,成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最高军官。这样的耻辱,作为二十兵团司令的郑维山必须要一雪前耻,十字架山成为他必须要拿下的目标。 郑维山的计划大胆到令人咋舌。他提议调遣三千名战士潜伏到距离敌人阵地仅三十米的地方——这个距离几乎就是敌人手榴弹能够扔到的位置。要知道,三千人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如此大规模的潜伏行动,风险极大。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直接反对这个计划:"我们考虑了你们的作战计划,我们认为打883.7、949.2高地的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请你们考虑。" 但郑维山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他坚定地回答:"我决心已定,错了我负责。"挂了电话后,他对在场的将领们说:"这一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 事实上,郑维山早在总攻发起前的半年就开始琢磨如何打一场突然袭击。他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必须保护好潜伏地点的植物和灌木丛,谁敢破坏植物就直接击杀。接受这个命令的张祖谅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作战方略公布,他才明白郑维山的深谋远虑。 战斗打响前,郑维山亲自坐镇60军,询问每一个细节。他对张祖谅说:"3000人潜伏到敌阵前沿一天一夜,哪一点想不到,哪一个问题不解决,都可能功亏一篑。" 当命令下达后,漫天的喀秋莎火箭弹轰向了十字架阵地。轰炸结束后,总攻开始。整个战斗持续了短短五十分钟,南朝鲜军的第二十七团在志愿军猛烈的炮火和进攻下,毫无招架之力。这场战役不仅洗刷了一八零师的耻辱,也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在谈判前夕,志愿军打出了一场完美漂亮的胜仗。 金城战役是郑维山代理第20兵团司令员一年多来所指挥的最大的一仗,也是他离开朝鲜前的最后一仗。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体现了郑维山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展示了他敢于担当的大将风范。
郑维山“能打”在全军是出了名的,他不但能打仗,胆量也是大的包天。他在朝鲜战争上干
熹然说历史
2025-05-02 16:27: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