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落难乞讨时,给他好饭好菜吃的孙寡妇,结局如何? 站在北京的大元帅府邸中,已届五旬的张作霖望着窗外的落日,思绪却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饥寒交迫的冬日。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落魄少年,而不是如今这位呼风唤雨的"东北王"。 1875年,张作霖出生在奉天北小洼村(今辽宁省鞍山市)一个贫困家庭。命运的残酷在他13岁那年降临——1888年,他的父亲张有财在一场赌博纠纷中被人活活打死。血气方刚的张作霖与二哥前去为父报仇,却因枪支走火伤人,导致二哥被捕入狱。顷刻间,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失去了两个顶梁柱,只剩下张作霖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被迫逃往赵家庙村投靠外祖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十五岁的张作霖身上得到了最为残酷的印证。1890年,尚未成年的张作霖不堪忍受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决心独自闯荡。他给母亲留下一封信,便只身踏上了谋生之路。 少年张作霖的求职之路并不顺遂。虽然他曾学过木匠和兽医的手艺,但都只是略通一二,远称不上精湛。盘缠很快见底,他干过零散的苦力活,有时被骗,有时拿不到工钱。没几个月,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沦落到需要乞讨度日的境地。 命运的转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悄然到来。饥肠辘辘的张作霖无意中发现一处宅院门前排着长队的工人正在打饭。抱着侥幸心理,他悄悄混入队伍,希望能填饱肚子。这样的蹭饭持续了两三天后,终于被人发现,几个壮汉将他按在地上,带到了当家人面前。 出乎意料的是,这家的主人并非凶神恶煞的男子,而是一位端庄和蔼的寡妇——后来人们称她为"孙寡妇"。孙寡妇出身富裕,年轻时嫁入孙家,可惜新婚不久丈夫便离世,留下她一人撑起整个家业。虽是女流之辈,但她经营有方,将孙家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 "放开他吧,看这孩子饿得。"孙寡妇命人松开了张作霖,不仅没有责怪他的擅闯,反而吩咐下人取来干净衣服和热腾腾的饭菜。当得知张作霖的遭遇后,这位善良的女主人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他留在孙家,不仅提供食宿,还让他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在孙家的日子里,张作霖第一次感受到了失去父亲后的温暖。孙寡妇待他如同己出,不仅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更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张作霖心中始终怀揣着更大的志向。在得到足够的休养生息后,1894年,他向孙寡妇辞行,决定投靠清军宋庆所部当兵,开启了他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1927年,北京城内一片肃穆。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座驾正从繁华的街道驶过,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谁能想到,这位权倾一时的军阀首领,竟突然下令车队停在一处不起眼的小院前,并亲自下车,恭敬地走入院内。 这并非什么隆重的外交场合,而是张作霖又一次来看望他的恩人——孙寡妇。自从1894年离开孙家投身军旅后,张作霖的人生如同坐上了火箭。从清军哨长起步,他抓住了时代的每一个机遇,一步步向上攀登。 当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方,东北地区陷入混乱之际,张作霖敏锐地看到了机会。他主动编排乡勇,组织治安队,维护地方秩序,因此在方圆百里声名鹊起。这一举动成为他日后步入权力中心的重要跳板。1907年,东三省改建省制,因剿匪有功,当时担任马队营长的张作霖被提拔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作霖选择了镇压革命党人的立场。这一决定虽在历史评价上颇具争议,但无疑为他赢得了统治者的赏识。1912年,溥仪恩赐他升职为关外练兵大臣。同年三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作霖又被提拔为第二十七师师长。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张作霖再获重用,晋升为奉天督军兼任省长。1918年,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并在日本势力的帮助下,实现了对东三省的统一控制,"东北王"的称号从此叫响。 站在权力的顶峰,张作霖并未忘记当年那个饥寒交迫时给他温暖的孙寡妇。每逢佳节,无论多么繁忙,他都会亲自前往看望孙寡妇,为她送去丰厚的钱财和礼物。那已不再是当年门前长工队伍中偷偷混饭的少年,而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阀,但在孙寡妇面前,他依然如同往日那般恭敬。 张作霖的敬重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馈赠,更在于精神上的关怀。每次探望,他都会放下大元帅的架子,亲自为孙寡妇端茶倒水,甚至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作霖的庇护也确保了孙寡妇安享晚年,不受战乱侵扰。 然而,时光不饶人。即便是在张作霖的细心照料下,年迈的孙寡妇还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离开了人世。得知这一消息的张作霖在众人面前失态落泪,那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哀痛。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