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市场新观:当"明码标价"遭遇"价值倒挂"】

蔡嘉诚一勘 2025-05-01 15:43:01
古语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今婚恋场上某些奇观,恰似这典故的现代注脚。近日与几位再婚寻缘的先生闲谈,听闻诸多咄咄怪事,令人不禁抚案长叹:这世道,究竟是谁在择偶,谁在招标? 且说那些振振有词的女性,开口便是"非高价不嫁,无厚遇不往",俨然将黄昏恋场变成了拍卖行。某位退休教师道出实情:每日里锅碗瓢盆的协奏曲,他自能演奏得行云流水;四季衣裳的洗浣整理,智能家电早代劳了八分;至于搬运重物这类体力活,常年坚持冬泳的他更不输壮年。这般情境下,某些女士标榜的"保姆价值",岂非成了空中楼阁? 更令人瞠目的是生活能力的断层。接触的几位对象中,竟有把糖尿病饮食禁忌当作天书者——每日白面馒头照吃,血糖仪束之高阁,倒要男方充当健康管家。这哪里是寻觅伴侣,分明是招募生活指导员。若按此逻辑,那些饱读诗书、通晓养生之道的儒雅男士,岂非该反收"管理费"? 细究这荒诞剧目,实则是传统婚恋脚本与现代性别意识的错位碰撞。某些女性仍困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旧剧本里,却未察觉时代早已翻开新篇章。当65岁退休工程师能熟练操作扫地机器人,70岁大学教授精通营养膳食搭配,那些抱着"伺候人"心态入场的女士,无异于带着算盘闯进数字货币时代。 这倒给银发婚恋市场出了道新命题:再婚的本质,究竟是资源置换还是情感共鸣?是组建互助联盟,还是单方面索取?那些开口就要"待遇"的女士,可曾掂量过自身筹码?当男性不再需要"田螺姑娘",反而能提供情绪价值与智力支持时,婚恋的天平早已悄然倾斜。 劝诫某些执迷不悟者:黄昏恋不是精准扶贫,再婚更非职业跳板。与其钻研"要价技巧",不如投资自我修养。毕竟在这个连智能马桶都会自清洁的时代,唯有灵魂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才是永不贬值的婚恋硬通货。否则,只怕要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再婚缘。
0 阅读: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