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北京昌平,尘封了400多年的定陵地宫被缓缓开启,万历皇帝和他的2位皇后的棺椁赫然在目...
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传说中的定陵地宫终于被打开了,然而郭沫若等人并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却造成了考古史上空前的灾难。
作为历史工作者的郭沫若先生,为了能在文史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1956年向国家申请挖掘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因为当时他认为传说中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在里面。
经过了多番努力后,由于技术跟条件的落后没有找到突破口,后来转向了比较容易一些的定陵。
那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寝,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花了八百多万两银子,闲置了三十多年,直到神宗皇帝58岁去世才被安葬在里面。
最开始的工作是很不顺利的,很少下雨的北京连续降了两个多月的雨,而且还有雷暴天气,这给挖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民间也有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加上当时的两名工作人员被雷电击中致死,很多人一度想放弃了。
在郭沫若的坚持下,最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找到了一堵墙,隐约发现上面有字迹。
除尘处理后发现上写着:此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明显的就是当时修建地宫的工匠留下的,按照他的指示,找到了一块儿松动的砖头,沿着倒三角的形状一一拆下来后地宫的大门终于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那是两扇汉白玉制成的门,几乎崭新的没有什么损坏,门上龙的浮雕也是活灵活现的。
目的地就在大家眼前了,此时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无比激动的。
这两扇门被推开后,因为年久,尸体棺木材料等腐败,从里面冒出了一团团黑色的气体。
待气体散尽后,大家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地宫,入口通往里面的路上蒲满了木材,上面还有当时运输棺椁碾压过的痕迹。
像帝王生前的皇宫一样,他们的陵寝也是很宽阔的。
经过了很长的一段隧道跟地宫的前殿后,大家终于来到了地宫的中央位置。
那里是中殿,正中间的位置赫然摆放着三个汉白玉宝座,想必是给皇帝跟两位皇后座的。
座位的前面有三口很大的瓷缸,那是皇帝死后燃在地宫里面的长明灯,以此保证地宫里灯火辉煌的繁荣景象。
很显然的,这长明灯,并没有燃多久就熄灭了,瓷缸最上面是凝固了的灯油。
再里边,就是此次挖掘的终极目标了,在汉白玉石板上,摆放着皇帝跟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木。
中间位置的是皇帝的棺木,左边的是孝端皇后,右边的是孝靖皇后。
前两口棺木外形保存还算完好,孝靖皇后的已经腐败不堪。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大家打开了棺木。
四百多年过去了,皇帝的尸骨依然保存完好,甚至就连头发也还有光亮。
他是按照北斗七星方位的帝王睡姿被安葬的,脸向上,头有点朝后,右臂上弯曲,左臂向下,同时大家还发现,他的一只腿明显的短了一块。
这是生前腿部患顽疾的标志,这就解释了为何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的原因。
尸体上盖着的丝绸品也都是很鲜艳的样子,可由于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一些文字丝织品头发等瞬间就氧化消失不见了。
顾不得遗憾,大家继续探索棺椁里边的东西。
帝王的陪葬可以说是让大家开了眼界,尽都是些奇珍异宝。
皇帝的身边铺满了金器玉器,有金盆金碗金执壶,玉带,玉佩,玉圭等。
而最为耀眼的还是他的金皇冠, 它由一根根金丝组成,上面镶嵌着无数龙鳞。
一一取出了皇帝身边的珍宝后,大又来到了两位皇后的棺椁前。
很明显的孝端皇后的陪葬要比孝靖的奢华很多,孝端皇后的身下摆放的是跟皇帝差不多的金器,还有一顶粉丝奢华的,九龙九凤凤冠,而孝靖皇后的身下只有少数银器跟一些纸钱。
人们发现孝靖皇后前边放了两个木箱子,那可能是他的子孙后来补进来的,离别也都是金银珠宝,也有珠光宝气的凤冠。
这场挖掘历时了将近两年多,收货了三千多件文物,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但这对于考古工作来说是灾难性的,很多文物以及重要资料由于当时的技术局限没能得以保全。就连里边的棺木以及尸骨都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人丢弃或烧掉了。
鉴于此,官方也下达了命令,从此不许挖掘帝王陵墓。
对文物对祖先还是要有一颗敬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