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刚被李世民干掉不到一个月,旧部当中第一个翻脸的,就是燕郡王罗艺,他在幽州举兵,旗号打得很响,说是替太子报仇,实际却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别人都乖乖低头,他却偏要当这个出头鸟,到底是图什么? 罗艺原来是幽州一带的大军阀,地头蛇,早年割据地方,靠着一支骑兵队横行北地,突厥都得给他面子。 归顺唐朝之后,他被封为燕郡王,看起来是风光了,但实际上他并不受朝廷信任。 李建成在的时候还护着他,玄武门那一刀下去,他的靠山没了,他自己也知道日子不好过。 李世民上台后动了几把刀子,最狠的是军队改革,原来李建成那一套,地方军阀有兵有粮,皇帝管不着。 李世民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兵给打散了,关中十二军直接裁掉,军权收归中央。 罗艺原来是天节军将军,这下直接丢了兵权,还有封王的事,唐初滥封,郡王一堆堆。 李世民说要节省财政,一个个削爵位,罗艺的燕郡王也被废了。 他心里憋着气,别人都投降了,他还拿着当年的功劳不放,他不信李世民真会放过李建成这批人。 他是太子派的大将,自己不动手,总有一天也得被清算,他不敢等,等着等着,脑袋就搬家了。 这时候又出了个事,让他更慌了,突厥南下,兵临长安,史书上记着,突厥兵到便桥,就差几步打进城里。 唐朝那阵子确实慌,李世民甚至考虑过迁都,幽州这地方紧挨着突厥,有传言说,罗艺手下的人和突厥有联络。 朝廷听到这个风声,立马紧张了,虽然没直接证据,但在那个节骨眼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看作造反。 罗艺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是被盯上的人,等的就是“兔死狗烹”,与其等着被人抄家问罪,不如先发制人。 他打出了“讨伐篡位者”的旗号,说是李世民弑兄杀弟,不配为君。 他以为,自己这一喊,会有一批人响应,旧部都在等这个机会,可他低估了李世民的手段。 早在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就开始搞拉拢,他特意赦免了大批李建成旧部,还让魏征、王珪这些东宫文官继续当官。 魏征不只是留下来,后来还成了谏议大夫,在朝廷上直言不讳,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一批人看明白了风向。 李世民还做了件聪明事: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巢王,还安排了风光大葬,这不是怀念兄弟,是给太子派一个台阶下。 这些旧部不但没被清算,还能堂堂正正穿孝服送葬,自然不会再想着起事,人心就这么稳住了。 薛万彻是个典型例子,他原来是李建成手下猛将,玄武门后非但没被干掉,还被封为左屯卫中郎将。 这人没啥政治野心,能打仗就行,李世民给他一个实权不大的武职,让他管屯卫部队,既保证他服气,又没能力造反,这就是“留人不用,削权防患”。 罗艺看不透这一套,他还是老思维,觉得只要扛起“为太子报仇”的大旗,就能号召一大批旧部。 可问题是,他不是中原那边的官员,幽州离长安太远,他要真想有点影响力,得南下夺城,他兵不多,地理位置也不利,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据《旧唐书》记载,罗艺出兵没多久,他的亲信就反水,他们觉得这仗没胜算,干脆把罗艺的脑袋砍了,拿去投降。 朝廷也正好借这个机会立威,李世民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命令就地平叛,花了不到一个月,幽州就归顺了。 这场反叛没激起什么浪花,因为李世民早已把李建成的势力瓦解得差不多了,文官都被收编,武将都被调开,谁手里都没兵,就算有心也没胆。 罗艺是唯一一个手握实权的将领,他敢赌,但赌输了,他不是不聪明,只是他看世界的眼光还停在割据的那一套,他习惯自己说了算,哪知道中央现在动真格了。 有意思的是,他起兵之前还听了女巫的,传说女巫说他天命在身,大吉大利。 他信了,才鼓起勇气干这事,结果真打起来,兵败如山倒,他底下人压根不想陪他一起送命。 整件事下来,李世民并没有因此扩大镇压,反而继续执行怀柔政策。 他知道,这时候不是清算的时候,只有稳住朝堂,才能搞出后来的“贞观之治”。 罗艺是个悲剧人物,他本来可以活下来,哪怕失去军权,也能在地方养老,但他自己心里过不去那道坎。 他不信李世民能容他,也不信那些旧部真能忘了太子,他赌的是人心,但人心早就变了。 历史上这种人不少,手握兵权,自以为是,但没看清天时,他起兵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6评论】【24点赞】
鸿门镖局·亮
即使造反成功了,谁当皇帝?太子死了,满门抄斩也无后代,名不正,言不顺[开怀大笑][开怀大笑]
xbyf
史书记载,秦叔宝功劳太大,无可封赏。李渊亲口说出:如果割下我身上一块肉,能让将军高兴,现在就割。这么肉麻的话都能说出口,秦二爷功劳不大?秦琼凌烟阁排位低,是因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凌烟阁排位主要是以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功劳大小而定,长孙无忌第一人。 秦琼一生,忠勇义占全,和关羽比,比关二爷情商高,不傲娇。说唐拿他当主角,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