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该给个说法了。在"肖飞董袭莹"事件持续发酵的当下,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4+4"招生网页的离奇失联、董袭莹录取信息的消失、以及校方沉默的姿态,让这家百年医学殿堂深陷舆论漩涡。
这种"官网一删,万事大吉"的应对策略,不仅无法平息公众质疑,反而将医学教育公平性、医疗体系透明度的痛点暴露得更加彻底。
纵观协和近年风波,从2013年"核泄漏"疑云中院方强势否认却未公布完整检测数据,到2023年医生因建议患者回地方治疗遭网暴时选择息事宁人,再到如今面对招生资质争议时官网的"技术性闪退",其应对模式始终带着"权威机构无需自证"的傲慢。
这种将公众知情权与舆论监督视为麻烦的态度,本质上是将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当作消耗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4+4"招生资质争议与手术室管理漏洞同时爆发,暴露出医疗体系存在系统性风险。
董袭莹从经济系"半路出家"却能跨学科发表论文的学术奇迹,与"移动式C臂X光机辐射争议"中检测报告的语焉不详形成呼应,揭示出从人才培养到职业防护都可能存在监管盲区。
而全国1700余家"山寨协和"的猖獗,更折射出正牌医院在品牌保护与责任承担上的矛盾性——既要享受金字招牌的声誉红利,又不愿直面公众对"协和"二字承载的极致期待。
协和医院若想守住"医学界良心"的称号,就当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建立制度化回应机制:公布"4+4"招生全流程审计报告,公开涉事手术室完整监控录像,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医疗事故调查体系。
唯有将"协和标准"从医疗技术延伸到公共沟通领域,才能让百年荣光不被沉默侵蚀。毕竟,在全民监督的时代,没有哪个机构能靠删除网页守住信任,正如没有患者能靠虚假宣传获得健康。